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三多《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篇 控 制 【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篇 控 制 【圣才出品】

第五篇控制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见表14-1)★★★★
表14-1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
考点二:管理控制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见表14-2)★★★
表14-2管理控制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
考点三:危机与管理控制(见表14-3)★★★★
表14-3危机与管理控制
14.2课后习题详解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答:(1)控制的定义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环境的变化。

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②管理权力的分散。

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中。

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③工作能力的差异。

由于组织成员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能完全正确地理解,由于成员工作能力的差异,员工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

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答:控制的类型和特点主要包括: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
①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

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

若先行量为W,则:Z=f(W)。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 t的函数。

即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 t)。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很难进行程序控制或跟踪控制,而必须进行自适应控制。

④最佳控制。

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f(X,S,K,C)或Z=minf(X,S,K,C)。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
进行决策与管理。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类
①前馈控制。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同期控制。

即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③反馈控制。

它又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3.控制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的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
答:(1)管理控制的过程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控制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
①确立标准
a.确定控制对象。

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控制工作的最初动机就是要促进或比较有效地取得预期的活动结果,要保证企业取得预期的成果,必须在成果最终形成以前进行控制,纠正与预期成果的要求不相符的活动。

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

b.选择控制的重点。

企业无力、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成员的所有活动进行控制,而必须在影响经营成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择若干关键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析影响和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众多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对企业经营成败起决定作用的八个方面: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以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

c.制定标准的方法。

控制的对象不同,为它们建立标志正常水平的标准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②衡量成效
为了能够及时、正确地提供反映偏差的信息,同时又符合控制工作在其他方面的要求,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衡量工作成效是以预定的标准为依据的。

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是要分析通过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测量能否取得符合控制需要的信息。

b.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控制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控制的有效性。

以什么样的频度,在什么时候对某种活动的绩效进行衡量,取决于被控制活动的性质。

需要控制的对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间隔是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c.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负有控制责任的管理人员只有及时掌握了反映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绩效之间偏差的信息,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使反映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适时地传递给适当的管理人员,使之能与预定标准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

③纠正偏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