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第一头无性繁殖的克隆羊"多利"现世,标志着克隆哺乳动物的成功,更有利于转基因动物的培育和利用。
在分子水平或者基因水平的基础上,用人工的手段去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工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基因工程应用技术之一的基因重组,可用于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体外人工剪切、组合、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如微生物、病毒等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来,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或创造新的物种。
近年来,国外已出现了一些"基因作物",如抗腐烂西红柿、抗除草剂棉花、抗病毒黄瓜和马铃薯,以及抗虫玉米等。
目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能分离出来的目标基因已近百种,在农作物上实现目标基因表达的也已有10多种。
所谓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这种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染色体整合,这时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传给后代。
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是将大白鼠生长激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再将这个受精卵移入借腹怀胎的母鼠子宫中,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
这只在遗传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培育成功,展现出诱人的光明前景。
将外源基因导入家畜,能使家畜朝人类希望的目标靠拢,如肉质改善、饲料增效、个体增大、体重增加、奶量提高、脂肪减少等。
例如将长瘦肉的基因导入猪细胞中,猪就成为瘦肉型;将促乳汁分泌的基因导入牛、羊细胞中,这些转基因牛、羊乳汁猛增;还有科学家将貂的长皮毛基因导入羊细胞中,培育出长出类似貂毛毛皮的羊。
这些羊易养,繁殖快,且"羊貂皮"面积数倍于貂皮,将使"貂皮"时装进入寻常百姓家。
用基因转移技术,增强动物抗病力的研究,也很鼓舞人心。
导入抗病或抗寄生虫的外源基因,牛便不怕"疯牛病",猪便不怕瘟……从而使畜牧业"旱涝保收",成为"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