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
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
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
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
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二)有利于拓宽供给空间,扩充旅游市场。
如果说自然山水之旅可以满足人们感性审美之需的话,那么宗教文化之旅则可以满足人们超感性觉悟之需,两者有机融合可以满足了人的从感性到理智的精神需求。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在满足游客深层次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旅游供给新空间,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整合提供了新契机,可谓一举两得。
“地以景传,景以文传”,宗教场所不仅有诗、书、画、联以及文章等的艺术性“文传”,更重要的是有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寺庙建筑艺术、风俗相结合的宗教性“文传”。
这些“文”或者“画龙点睛”,令游客为之顾盼;或者“异彩绽放”,令游客为之倾倒;或者“肃穆神圣”,令游客为之膜拜。
因此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形式,有利于接纳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团队,有利于做大、做深、做强、做久旅游业市场。
(三)有利于拉长旅游链条,拉动产业发展。
加快旅游发展,是提升总量,调整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的最可行最有效的选择。
在其他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加剧的情况下,旅游业可凭借有利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逆势发展。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从产业层面看,是将旅游业从依赖区位和比较优势的山水感性审美旅游产业层次,提升延展至立足竞争优势的高层次精神文化旅游产业境界。
在拉长产业的同时,两类旅游形式彼此补充,互动强化,形成集聚发展效应。
宗教旅游的开发,同时,间接带动与之相关的交通、旅馆、餐饮、娱乐、土特产制造、旅游纪念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发展,拓展旅游产业内涵与外延,助推二、三产业繁荣提升,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熨平旅游波动,促进平稳发展。
山水性旅游往往存在结构性问题,或者内容单薄同质,或者四季波动起伏。
天赐美景固然让人流连忘返,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难以满足市场对多元化旅游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超感性精神需求。
同时,山水性旅游在高峰旺季,旅游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蜂拥而至八方游客需要;及至淡季来临,旅游产品和服务又严重滞销,有效市场难以形成。
缺少层次的单一化旅游供给与市场起伏波动,严重冲击着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这是山水旅游先天性死穴。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扬特色优势之长,补多元供给之短,既可解决高峰旺季引起的旅游供给相对不足问题;又可解决淡季市场需求相对疲软问题,可以有效熨平旅游市场,促进持续发展。
二、我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XX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新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西游记文化发源地,集名山、名海、名庙、名寺、名院、名书于一身,宗教文化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多彩。
目前全市大小宗教活动场所近600个,其中影响较大的场所,佛教28个,道教5个,伊斯兰教3个,天主教6个,基督教555个。
总体来看,具有四大优势:(一)源远流长,宗教文化积淀深厚。
早在2000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之初,XX 市就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地区。
仅清代崔应阶撰修的《云台山志》卷二“寺观”条中所载,云台山自汉末至清初修建的佛教寺院已达百余所。
位于海州城东,当时滨临海边的孔望山就留下了汉代的佛教摩崖造像。
根据对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的研究,学者们又提出了佛教从海上传入中国的最早登陆地这一崭新的历史观点。
早在战国后期秦代初期,海州地区就流行初级形态的道教活动,徐福等一些方士进行准道教活动。
蓬莱、方丈、瀛洲(云台山古名)三座神山为道教的主要发源地,海州地区玉皇宫、延福观等都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场所。
同时我市还有一些久负盛名的宗教建筑,主要有花果山三元宫建筑群、阿育王塔、朝阳东海孝妇祠、南城玉皇宫、东磊延福观、宿城法起寺、赣榆徐福祠、孔望山的龙洞庵、东海庙遗址等。
(二)素材独特,内涵优势卓尔不群。
我市自古就有“深山藏古寺”之说。
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及佛教文化遗迹,如海宁禅寺,始建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在过去与现在都影响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海清寺阿育王塔,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最高的一座古代佛塔,也是我市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的佛教景观。
花果山与《西游记》闻名遐迩妇孺皆知,花果山还是“斗战胜佛”孙悟空的道场。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多次侵犯三元宫,焚烧寺院,激起了三元宫僧众奋起反抗,花果山上现建有“义僧亭”。
众多的宗教场所、旅游胜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我市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资源素材。
(三)环境优美,人文自然交相辉映。
位于中国万里海疆中部的XX,山海相拥,其背依锦屏、云台山麓,面与黄海、东海交接,将军崖、桃花涧、宿城、水帘洞、玉女峰、海滨浴场、苏马湾等景点布缀山海之间,自然风景迤逦壮观;寺庙道观,或是飞落高山之巅,如花果山上的三元宫、后云台上的法起寺等,或是静卧山麓之畔,如花果山下的海清寺、白虎山下的碧霞寺等,佛道文化音韵唱响。
我市悠久宗教文化与山海风光交相辉映,历史传承与自然景观难分轩轾,美不胜收,为发展立体化旅游,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精神需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建构修复,宗教文化圈神韵初显。
近年来,我市相关县区、部门以突出祈福文化为特色,以历史渊源有序传承为依据,恢复重建具有全国影响、特色鲜明的佛教丛林,已初步形成了以花果山海宁禅寺、海清寺为中心的佛道教文化圈。
目前,全市“佛道教文化圈”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向东恢复重建法起寺、扩建孝妇祠,向南扩建延福观、重建二郎神庙,提升石佛寺、玉皇宫的影响力,向西丰富龙洞庵、碧霞寺、圆通寺的文化内涵,向北完善徐福祠、复修兴会寺。
宗教文化的影响力将逐渐增强,辐射面将逐步扩大。
三、我市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市有较好的宗教文化资源,但是种种原因,在推进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一)有认识,但心存顾虑。
调研中感到,我市景区和职能部门对宗教和宗教文化重要性有着较为深刻认识,但是对挖掘利用宗教文化心存顾虑,对宗教旅游开发持谨慎与观望态度。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微乎其微,遑论宗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实现有效对接。
总体上看,我市缺乏从旅游角度开发宗教文化资源的强烈意识,习惯依赖山海泉石这些传统资源搞旅游,难以突破藩篱限制,开创新局面难度较大。
(二)有资源,但整合乏力。
在整合资源开发方面,虽然花果山、连岛、后云台等4A景区内都建有庙观建筑,但缺少系统规划,相关配套建设不到位,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在整合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民族宗教、文物、旅游等部门功能分割、管理分散等现象,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在整合宗教文化产品开发方面,独有的宗教文化资源品牌还没能打响,产品内容单一,没有吸引游客的过硬产品。
由于整合乏力,我市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不同程度存在着内外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公交旅游路线衔接不尽人意,游客满意度低等问题。
(三)有内涵,但挖掘不深。
我市寺庙道观,数量不少,但是规模偏小、特色不彰,缺少蜚声海内外的高僧大德。
已开放的宗教名胜景点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宗教气息不够神圣,有关宗教知识的诠释不能引人入胜,历史名人行迹、建筑、艺术作品、法器等的解读味如嚼蜡,部分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对宗教文化知识一知半解。
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问卦及销售开光小纪念品外,只能供观光活动。
因此,宗教文化“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益智健身、放松精神”等功能难以深入开发,辐射影响不广。
四、推进我市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加快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优化我市旅游布局,拓宽旅游结构,需要深化认识,科学谋划,创新管理,加大宣传,提升素质,合力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一)深化认识。
宗教活动之所以久盛不衰,是因为有其稳定社会、抚慰心灵的积极面相。
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人在社会中越来越专业化、狭隘化、渺小化,越来越需要心灵的敞开明亮和精神的自由翱翔,“高技术需要高情感”,对宗教旅游的需求将持续高涨,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目的正是满足和服务游客的这种高层次精神需求。
因此,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职能部门,都应秉持科学开放理念,走出认识误区,既要看到宗教文化中迷信糟粕的方面,也要正确认识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内涵,把握好“度”的问题。
(弘利遴选)(二)规划资源。
根据宗教文化资源状况,加强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认真组织编制修订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形成有序开发思路。
要高品位、大手笔地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特色上,都要做足文章。
要加大对宗教场所的基建立项、审批、监管力度,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严格按规划开发。
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业态的质量和层次,打造宗教文化旅游高地,真正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支柱产业。
精心编制宗教文化旅游线路,使宗教活动与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结合起来。
(三)创新管理。
在市级层面成立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班子,强化工作机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市区地方合力,形成共同推进开发建设的有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