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四、简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四、简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四、简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爬坡前行,不惜汗水,运筹帷幄,赢定高考高三二轮复习既不是“炒冷饭”,更不是漫无边际的“题海战”,关键在于找到有效的复习方法。

二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攻坚阶段。

二轮复习应结合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已有的学习水平,继续夯实基础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应试能力。

一、找准备考方向——三个“明确”1.明确高考命题导向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

这为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对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给出了回答。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核”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高考再怎么重要,它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所以,广大高中生研究高考题、练习高考题、围绕高考题进行复习,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所以大家对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引导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四层”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

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考纲,把每科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

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往往体现在那些“难题”上,比如文综的材料型非选择题等。

总结起来,要在这些难题上拿分,复习备考就要把握两个字“思”“广”。

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说实话,高考命题人大多数是大学老师,他们命题时一般很少看高中教材。

我们只有跳出教材和卷子备战高考,才能与命题人思路同频!第四圈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即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2.明确各自学情通过一轮复习总结,认清自己的不足,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材料信息解读不完全,提取不够;问题理解不清晰,思路不明确;不能灵活迁移,触类旁通,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方法欠缺,思维单一,定势固化;规范性要求不够;等等,在二轮复习中有针对、有重点地突破一轮复习中遗留的问题。

3. 明确复习目标在深刻理解、扎实掌握主干知识的同时,二轮复习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做到知识的时序化、系统化、逻辑化、联系化;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做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考能力;更加注重方法掌握,做到学、练、考、补(查错补短)有机结合。

二、重构知识框架体系——四个“整合”二轮复习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教材知识,打通各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散见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上下关联、前后贯通,将零乱的局部知识归类整合为系统化、规律化的整体结构体系。

可以构建不同线索和角度的思维导图。

1.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为了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中有必要进行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2.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贯通古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二轮复习不仅仅是阶段性知识整合,还应该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纵向专题的角度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

3.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关联中外,形成中外类比通史知识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近现代时期的历史,中外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较大,思考和解决此阶段的历史问题,有必要树立一个中外横向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把中国近现代史诸多现象纳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重新审视,可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中外历史的整体意识。

4.综合:高频热考点主题选择的整合高考命题的趋向是立足于主题的命题,主题知识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主题的选择,视界要“宽”,选题要全面,基本能涵盖学科体系;视角要“新”,切口要小,具有考查价值,涵盖时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视线要“通”,打破代界国界,一通到底;视度要“亮”,多元史观指导,结构分析,透出规律性认识。

主题选择后要落实到考点和教材知识的整合中。

三、激活思维——四个“拓展”在二轮复习中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拓展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升华认识,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效果。

1. 知识性拓展复习中,应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方法,将学科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能够随意调遣和运用的知识,成为能解决新问题的活知识。

①引申性拓展。

拓宽知识面,不拘泥于教材,多角度观察,评价同一历史事物。

比如,对五四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的认识、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孙中山是否提出了三大政策、对抗美援朝和三大改造的认识、宋明理学家是否“反对寡妇再嫁”、义和团运动是否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义和团运动是否全盘“灭洋”、大革命的失败是否是因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

②补充性拓展。

在高考中得分低的题目往往也是平时学习中的盲点,复习时要扫除这些障碍,挖掘隐性知识,加以补充拓展。

比如,对于新文化运动,就要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补充,思考其到底是阻碍了国学的发展,还是促进了国学的发展;对于辛亥革命,要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补充,思考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民主共和思想进行了传播。

③联系性拓展。

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尽可能发散思维去进行联系,并形成习惯。

例如,英国史,从纵向可形成16世纪的英国、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英国、二战后的英国这一联系链;从横向可联系16世纪的英国史:欧洲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英国成为海盗国家,击败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莎士比亚戏剧)。

④认识性拓展。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历史事物,得出规律性认识,从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导出对一般性问题的认识,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启示,从发展趋势中提炼认识等。

例如,近代中国思想不断涌现,对其规律性认识是:政治经济的变化影响着思想解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加深、不断壮大的过程;伴随着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必然是政治运动,它们共同推动着近代中国的进步。

2.史料性拓展史料的学习,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

复习备考中,尽可能多地解答史料试题,从中探索出史料解读和解答的方法和原则,以加强应试的针对性。

史料解读要突出“切入点—考查点—问题重点”的思维。

解读史料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鉴赏型解读,其步骤是:整理表面信息,即弄清现象和观点;辨别分析现象,即结合所学知识,了解现象的过程、性质和影响;分析材料观点,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观点的正误,指出其不足与局限,并给出依据,发表个人见解。

二是任务型解读,其步骤是:整理设问即理清目标与途径;概括材料,结合所学,总结要点;分析材料观点,即判断观点,寻找依据,做出论述。

史料解读,一要注意史料主观性,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其主观因素。

二要注意史料多样性,区分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三要避免在史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得出大的结论,史料必须与结论相符;四要将史料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加以理解,放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解读,所获取的历史信息要符合材料原意,分析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要避免简单贴标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