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产业类60.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一、农业区位条件及其评价(一)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答题规范语言描述(1)光照:光照充足,利于有机质积累。
(2)热量:熟制(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生长期长(短)(3)降水: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季降雪量大,春季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4)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和糖分的积累,品质好(5)自然灾害:纬度低或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受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冻害小2、地形和土壤答题语言规范描述(6)地形: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形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坡度适中,便于排水;海拔低,气温较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迎风坡,降水较多;阳坡,光照充足。
(7)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透气性好3、水源答题语言规范描述(8)水源:降水丰富/靠近河流(湖泊)/地下水丰富/冰雪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二)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决定农业发展类型和规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大;靠近市场(2)交通:(扩大市场)靠近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交通便利(3)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廉价)(4)政策:国家政策支持(5)科技: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培育良种,提升产品品质和单位面积产量;冷藏保鲜技术好,保障品质,扩大销售范围;喷灌、滴管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其它因素:资金充足、地价低(地租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等【例】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商品棉基地的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适中。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植棉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棉纺织工业基础好)。
【例】塔里木盆地种植长绒棉的有利自然条件。
1)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3)灌溉水源充足。
【例】上海市郊区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便利;种植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例】云南成为我国花卉供应基地的原因。
1)气温较高,终年温暖。
2)光照较强,水源充足。
3)土壤较肥沃。
4)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5)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
(1)(角度)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2)(内容)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和气象灾害等方面分析;(3)(时间)从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条件分时段分析。
62.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
弊: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
【例】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降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采摘。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63. 海洋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鱼类饵料丰富)。
2)纬度位置:地处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大河入海口处: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4)洋流:在寒流与暖流交汇或有上升流处(或有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泛,带来海底的营养盐类,鱼类饵料丰富。
64.粮食短缺的原因、措施1)自然原因:地形多山,耕地面积狭小;气候、土壤和水源等条件较差;水旱等灾害频繁。
2)社会经济原因:人口多,增长快,人均耕地少;科技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
【例】非洲粮食严重短缺的原因。
1)人口自然增长率高;2)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3)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4)农业科技水平低。
【例】新加坡淡水和粮食短缺的原因。
1)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但无大河和湖泊,径流量小,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偏少。
2)国土面积狭小,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口稠密,人均粮食偏少。
应对措施1)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防止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采取有效鼓励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
5)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65. 灌溉、河谷农业的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2)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盐碱化等。
【注】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例】中亚地区农业(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原因。
1)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2)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例】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1)太阳辐射强。
2)昼夜温差大。
不利:1)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3)水源较少。
4)交通不便。
5)人口稀少,市场需求量小。
6)技术落后。
【例】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源充足。
66. 商品谷物农业(我国东北、美国中部平原)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注】我国东北地区与美国中部商品谷物农业区的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1)经营方式不同。
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2)科技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不同。
美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
3)单产不同。
美国的粮食单产较高。
67. 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地形平坦;2)土壤肥沃;3)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4)灌溉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1)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2)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大米是亚洲居民的主食。
(3)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注】典型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68. 畜牧业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内蒙古东部夏季降水较多,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害等严重。
【注】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我国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
【例】乳畜业(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光照不足,土壤贫瘠,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大(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例】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广大。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69. 影响农产品品质分析(1)光照的强弱:光合作用就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合适的光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生成;(2)昼夜温差的大小:昼夜温差大白天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晚上能抑制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品质;(3)作物的生长环境:作物生长的环境优美,污染小,例如空气清新,优质的水源等,其农产品质量相对较好;(4)农业科技是否发达:农业技术先进,有利于农作物品种改良;(5)气温较低(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一方面,在积温较低的地方,因为热量不足,作物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另一方面,气温较低的地方,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绿色环保;(6)土壤的肥力(如富含某种微量元素):土壤肥沃,使用化肥少,农产品品质优良。
70. 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1)市场需求的大小(需求多,竞争力强);2)品质(品质优良,竞争力高);3)价格(运输成本、冷藏保鲜技术成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成本。
成本低,竞争力强。
)4)品牌(品牌知名度高,竞争力强);5)上市时间(错开上市时间竞争力高);6)售后服务(服务到位,竞争力强);7)产品种类(种类多,灵活性强,竞争力强)8)交通运输便利程度;9)冷藏保鲜技术;10)产量(产量大,规模效益强,竞争力强)71.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沿高速公路等;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地形、地质等)、水源、气候。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资源(原料和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价格和素质)、技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
(3)社会因素:政策(扶持和限制)、个人偏好(如归国华侨投资办厂等)、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如工业基础)等。
(4)环境因素:影响微观布局,主要考虑避免和减小“三废”的危害。
【例】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1)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2)科技发达,工业基础好。
3)岛国,多天然良港,海运便利。
4)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1)矿产资源贫乏。
2)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
【例】我国南方各省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的原因: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2)有丰富廉价的水电。
【例】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线中点,京沪、沪杭等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利用便利的海运、廉价的河运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
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类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钢铁,钢铁企业接近市场,可减少运费,降低成本。
3)水源充足。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工业用水充足。
4)技术力量雄厚。
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能生产“高、精、尖、新”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72. 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区位分析(一)辽中南重工业基地(1)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和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和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辽河)。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较发达;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