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1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多学者撰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12.《春秋繁露》17卷,82篇,西汉董仲舒撰、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
13.《白虎通义》(清)陈立:《白虎通义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14.《论衡》东汉王充撰,吴承仕:《论衡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
15.《潜夫论》东汉王符撰、(清)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
16.《盐铁论》西汉桓宽撰、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17.《太平经》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
18.《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
(二)考古资料1.都城遗址(1)秦都咸阳《秦都咸阳第1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秦都咸阳几个问题初探》,《文物》1976年第11期;《秦都咸阳考古工作三十年》,《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考古纪要》,《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临潼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3)西汉长安城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2年;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考古》1978年第4期;《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期;杨宽:《西汉长安城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年第4期;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第10期;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7期;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60年第7期;《关于王莽九庙的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礼制建筑的定名》,《考古》1989年第3期。
(4)东汉洛阳: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2年;《汉魏洛阳故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墓葬这一时期墓葬考古发现数量颇多,难以一一列举,可以参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新中国发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3.简牍(1)新疆古楼兰尼雅遗址汉晋简、书楼兰、尼雅汉简与安2.阳殷墟甲骨文、敦煌莫高窟汉唐经书抄卷、明清大内内阁档案文书,被誉为20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
这批竹简是20世纪初外国一些探险家、考古学家发掘的。
据不完全统计,楼兰、尼雅遗址共出土728件汉魏晋时期汉文简、纸文书,主要内容是记载汉魏晋时期汉族中央政权任命的统辖西域的西域长史进行屯戍等活动的官府文书,以及这一时期楼兰与中原、西域各地公、私往来书信。
此外还有《左传》、《战国策》、《孝经》等典籍和多种医方残篇。
关于这批竹简、纸质文书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林梅村:《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李永良:《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敦煌汉简参见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
(3)(4)居延汉简、居延新简居延汉简是1930~1931年发现的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木简,1万余枚。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
居延新简是1972~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居延汉代烽燧遗址发掘,近2万枚竹简。
竹简内容包括皇帝的诏书、律令、品约、各类簿籍以及《九九表》、干支表、历谱、医方。
《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中华书局,1994年。
(5)武威汉简《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考古》1960年第5期;沈文倬:《汉简〈服〉〈传〉考》,《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湖南长沙马王堆汉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73年。
关于出土的帛书《老子》的研究,可以参见许抗生:《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76年。
《战国纵横家书》:《文物》1975年第4期;《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壹函),文物出版社,1980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第叁函),文物出版社,1983年。
(7)河北定县汉墓竹简《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文物》1981年第8期、1995年第12期。
(8)安徽阜阳汉墓竹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年第8期;《阜阳汉简·万物》,《文物》1988年第4期;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9)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包括:①《二年律令》,526枚,记载吕后二年施行的律令标题简28种,包括27种律和一种令,包含了汉律的主要部分,内容涉及西汉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方面的史实。
它的发现使已经佚失的汉律得以重现,也为我们探讨秦、汉律关系,进而比较系统的研究汉、唐律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历谱》竹简18枚,记载了汉高祖五年(前202)四月至吕后二年(前186)后九月各月的朔日干支,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西汉初年的实用历谱,与依据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推测得出的西汉初年的历谱不尽相同。
这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历法的演变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奏谳书》,227枚简,“谳”的意思是“议罪”。
《奏谳书》就是议罪案例的汇编,它是秦汉时期司法诉讼制度的直接记录,和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封诊式》大致相似,其作用是供官吏工作参考,以及学吏者阅读的文书程序。
记载自春秋至西汉的案例22个。
《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第1期;《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10)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汉墓简牍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18类:①东海郡上计集簿;②东海郡吏员簿;③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④武库永始四年(前13)兵车器集簿;⑤神龟占、六甲占、博局占:占卜相关的文书;⑥元延元年(前12)历谱、元延三年(前10)五月历谱;⑦刑德以时;⑧行道吉凶;⑨神乌傅(赋)。
有关研究论著可以参见:《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尹湾汉墓简牍概述》、《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文物》1996年第8期;《尹湾汉墓简牍初探》,《文物》1996年第10期;《尹湾汉墓竹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蔡万进《尹湾汉墓简牍论考》,台湾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三)近现代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论著1.著作[清]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二),人民出版社,1957年。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2年。
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周予同著、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章权才:《两汉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