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超级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超级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超级市场发展报告超级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已整整走过了10个年头。

1990年12月26日,广东省美佳超市公司在东莞市虎门镇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超市;1991年9月21 日上海联华超市公司开设了第一家超市;1993年1月9日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在同一天开了6 家超市。

在商业大公司的介入和互动促进性竞争下,超级市场从此在中国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了。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超级市场的营业额已占到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5%,在超级市场发展最快的上海市已占到了17%,据保守的估计,到2005年超级市场的营业额将超过百货公司,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主力。

可以说,10年来中国超级市场的同超级市场通过连锁经营方式,组织起庞大的连锁店网络,建立起能与大工业相适应的规模性的销售体系。

当今,在一些发达国家,超级市场的销售网络已成为食品和日用品最主要的销售网络。

在工业化过程中哪怕是食品和日用品的生产也日益集约化,由于食品和日用品消费的高度分散性,零售组织要与这种大生产方式相适应,必须是通过连锁经营方式,用连锁店的这种网络化流通组织才能创造出这种流通形式来,而连锁化的超级市场正是这种现代化的流通组织。

连锁型的超级市场正是通过对自身的经营过程和零售工艺过程进行了专业化的改造与分工,在提高了企业组织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后,实行资源共享条件下的多店铺营运,建立起网络化的销售体系,从而承担了这种流通重任。

可以确信的是,在未来的社会中,网络型企业组织其生存率和成长率最高,应该说连锁化的超级市场正是这种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化流通组织。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网络经济。

那么,可以说超级市场是网络经济的典型代表。

2、规模性经营的流通组织超级市场作为现代商业代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规模性经营,虽然它是通过网络化的连锁店这个渠道实现的,但就其经营内容本身而言,其规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大凡超级市场的经营范围是以食品为主兼营其它日用消费品,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已经发展到经营几十万种商品,几乎与大型百货公司经营种类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已经超过了百货公司,这就表明超级市场这种零售业态在经营的范围上几乎涵盖了整个零售业经面机理,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工艺过程,大大提高了超级市场的劳动效率。

(5) 从微观经济学研究角度出发,经济的规模性其核心是加速库存商品的周转率。

现代化的连锁超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普遍地推广和运用EOS 系统(自动订货系统)和CRP系统(持续补货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配送体系自动完成对各连锁门店的送货,而生产和流通环节上的各供应链自动完成对配送体系的补货,使连锁超市从门店到配送中心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库存最优化、最合理,并实现了高周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规模性。

(三)企业制度的革命超级市场所引发的流通革命还包括对连锁超市公司的企业制度的变革。

由于销售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革命,直接促进了超市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如股份制改造、经营者持股、职工参股等。

在中国的流通企业中超市公司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建立最快的企业。

我们所理解的超级市场革命不仅仅是销售和经营方式的革命,也还是企业组织制度的革命,这一革命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国有企业的改制意义深远。

二、掌握未来流通主导权的超级市场在中国未来的流通中,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现代连锁业将掌握流通的主导权,而这一目标已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实现。

一般而言,流通主导权的掌握者,在市场上则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从以下分析中可看出超级市场的市场主导地位。

(二)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的超级市场现代的零售业既是高投入的产业,又是一个广泛运用高科技的产业。

也就是说,投入大,科技含量高已成为现代零售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零售业的这一特性主要是由于当代零售业已从过去的小店向规模化的大店和组织化程度高的连锁店发展,零售业的管理已从过去传统式的管理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向发展所决定的。

现代的零售业要成为流通中的主导产业,不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不可能的,高科技在超级市场中集中体现为信息技术的运用。

因为从绝对意义上说,零售业对上游产业的拉动与主导,就是因为其大量地掌握着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资料。

可以说,现代零售业从其商流和物流的运行状况来看,信息技术是其良好运行和飞速发展的支撑。

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国的沃尔玛(Wal-mart)公司,其世界第一零售商地位的确立,依靠的支柱之一就是世界第一流的信息系统,这是一个投资七亿美元,通过美国休斯公司的通讯卫星进行全球联网的信息系统。

沃尔玛(Wal-mart)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同时也是最大的超市公司,它通过这个卫星信息系统指挥自己几千连锁店、几十个配送中心和几千辆集装箱运输车的运行,没有高技术的信息系统其运行是不可想象的。

虽然许多零售企业运用了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但大多数是在一个单店中的局域信息网中运行的,而连锁型的超级市场由于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其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在一个广域网甚至是在互联网中进行的,所以科技的含量更高。

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建立,超级市场将充分地影响上游产业和消费领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流通主导地位的作用。

(三)市场份额主要占有者的超级市场年商品从而增加了购物的乐趣,也避免了买卖双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不愉快。

也就是说,超级市场对消费者的第一利益—挑选的自由和自主性给予了最大的满足。

(4)购物时间的节约性。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也要求零售业为顾客提供购物的快捷性。

由于超级市场在结算方式上实行一次性集中结算,使顾客节省了由于传统的售货方式分部门结算和单品结算的时间,使购物变得快捷。

又由于超级市场能满足消费者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一次性购足需要,也就节省了消费者选择商店,选择商品和往返于居住地与购买地总体的购物时间。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到超级市场购物比到其它商店购物节省30%时间。

正是由于超级市场所带来的对零售业的变革和对消费者的利益,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中国,超级市场的发展将在中国的流通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先导作用。

三、超级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点(一) 政府推动与政策起动超级市场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的推动,这种推动本身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中国的经济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的过程中,大的经济变革和经济发展事项必须有政府自上而下地来推动,用行政加经济的手段来引导。

发展超级市场由政府来推动起始于上海市。

1994年上海市政府把当年发展100家超级市场列入城市商业规划和政府实事工程。

在政策上推出投资贷款贴息,租金控制,主副食品(民生商品)销售退税,以此来推动超级市场的发展和连锁方式的导入。

正是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扶持,使上海从80年代开始发展的超级市场,在经历了“两起两落”之后,规模性地向前发展了,因而使得连锁经至(三)超市业态模式的高速替代性变更在超级市场业态模式发展上,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国家。

90年代初诞生的一批超市都是规模较小的食品超市,当1994 年和1995年政府开始推进超市发展时,是以食品超市为主。

当中国的超市公司正在研究和实践如何经营好食品超市时,1995年底法国家乐福公司率先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两家大型综合超市,由此拉开了中外超市在业态模式上的替代性竞争。

在1995年前后虽然有一些香港、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地区与国家在中国开设过食品和标准食品超市,但几乎都因失败(失败的原因是来自中国的中小型连锁超市和国际大型超市的双重挤压)而退出了中国市场,许多中国的食品超市也由于面对大型综合超市的竞争而关闭了。

当家乐福、沃尔玛、万客隆、麦德龙、欧尚、普尔斯玛特、易初莲花等国际商业集团以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进入中国之后,很明显,这两种超市业态对中小型食品超市形成替代性的竞争压力,至少,在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的有效商圈范围内,中小食品超市是缺乏生存活力的。

纵观国际上超级市场70 年的发展历史,超级市场从传统食品超市、标准食品超市,一直到大型综合超市,走的是一条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齐全、技术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而这一切的发展在中国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发生的(1995—1997),超级市场所有的模式一下子在中国都出现了。

因此,中国的超级市场发展是在短期内从前超级市场时代(以中小型超市发展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后超级市场时代(以大型综合超市发展为主的时代),在中国的有些地区甚至跨过了前超级市场时代,直接进入了后超级市场时代。

中国的超级市场发展的这种特征,产生了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在大型综合超市占主导地位时,中小型超市还有发展空间吗?怎样寻求发展?第二,由于大型超市的主力地位的客观存在,中国的商业如何去发展大型超市?第三,又由于大型超市对中小型超市和的挑战。

1999年法国家乐福在中国以60亿的销售额直逼中国百货业的老大上海第一百货(销售额63亿),而深圳万佳则以10亿的销售额压过了广东全省的百货商店。

预计全中国大约要用5—8年的时间完成大型综合超市替代百货商店第一主力地位的转换,在发达城市大约需化3—5年的时间。

由于许多百货商店和大型商厦里将纷纷开设经营生鲜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超级市场,向大型综合超市的经营内容靠拢(即百货商店的超市化倾向),或将百货商店直接改成大型综合超市,更甚至于投资开设大型综合超市。

零售业第一主力百货店的超市化变化,加速了大型综合超市的主力地位的迅速提升。

这种速率由于国际商业集团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力业态在中国的发展而加速,又由于中国的商业在看到了大型综合超市的优势后奋起直追,欲夺中国未来零售业的制高点而再加速。

可能我们的时间估计是保守的。

从零售业发展的总体上说,大型综合超市的主力地位是明确的。

在中小城市中的主力地位甚至是无法动摇的,这是因为在中小城市中商业业态的细分是不充分的,消费倾向更倾向于综合化,因此营业面积在2000—4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综合超市是绝对的零售业的主力,但在大型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中大型综合超市的主力地位是会受到挑战的。

(二)大型综合超市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大型综合超市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主要来自于这样一些方面:1、业态内部的恶性竞争使是产品线的宽和深及价格的竞争;后者是专业特色更明显,以及服务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竞争。

大型综合超市尤其是在大型城市和特大型城市中的超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要早些意识到来自于这些方面的竞争,做出相应的对策。

(三)大型综合超市应对竞争的对策1、以自己为主体开设具有专业店、专卖店和快餐店等功能的主题性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 使大型综合超市在功能上更综合,而且是一种专业性的综合,即超市和专业店的综合。

原则上在大城市今后要开设大型综合超市,一般都应以这种模式为主。

2、在主力类别的商品上做深、做广、做精生鲜食品,因为惟有这类商品是不可能被人完全替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