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知识结构框架第一章

教育学知识结构框架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二、简述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音、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以活动只停留在“个体(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层次上。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1、教育活动的对象(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人)(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活动的目的(目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人类的发展)3、教育活动的方式(特殊的规训方式出现)※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施教者受过专门训练(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专门的场所和设备学生以学习为专门任务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1、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法则。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2、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①时间上,“从摇篮到坟墓”②空间上,利用所有的教育和学习场所3、“终身教育”概念③方式上,各种教育方式的荟萃④教育性质上,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也即“泛教育观”。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不是重点,只作了解)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机构教育)(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制度化教育(指的是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和伊里奇等人认为“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学校化观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制度化的教育指向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

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和亲切感以及权威性①对象的全民性②地点的广泛性(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社会教育③内容的实用性④时间的终身性⑤形式飞开放性可控性学校教育专门性相对稳定性原始社会的教育(石器和天然工具)奴隶制社会(青铜器工具)(3)依据教育在不痛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古代社会的教育(手工工具)封建制社会(铁器工具)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四、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特点)2、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把儿童训练成生产者,劳动者)3、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1)学校的产生(条件)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收一个教一个)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琴弦学校。

五、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不仅培养政治人才,也培养生产劳动者)2、现代教育逐步走向了大众化的道路。

(普及化、民主化)1763年,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1)现代教育的特点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提出“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思想,创新学习理论等)2、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教育和社会联系更加密切)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更为密切,教育不仅生产人才,也生产知识3、教育生产化②教育本身生产化(民办教育、私立学校等,教育本身具有产业的属性)①教育的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4、教育民主化②追求教育的相对自由(办学自主、教材编写灵活、观念多样)③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教育管理等)④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①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借鉴)5、教育国际化②教育合作密切化(师生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跨国校际关系密切、国际学术会议等)③国际的教育援助有所加强(发达国家派专家和学者到别国进行教育援助)①教育观念的现代化6、教育现代化②教育功能的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材编写速度加快,内容更替频繁,充满时代气息)④教育手段的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教育研究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教育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

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理论建设(西方的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普通教育学的任务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1、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实践运用2、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

3、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1、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水平教育学产生的条件2、也反映了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3、也是教育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二、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私学的创立者。

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2、墨翟,主张“兼爱”和“非攻”,重视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亲知”、“闻知”、“说知”3、道家,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认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1、苏格拉底,主张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西方古代2、柏拉图,代表著作《理想国》,以“理念说”为核心、形而上学的教育思想①物以类聚,类有类的本性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亚里斯多德,③教育事业是公共的,是国家的,而不是私人的代表著作《政治学》④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民发展的教育⑤第一次提出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2、卢梭《爱弥儿》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

3、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4、裴斯泰洛奇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创了师范教育的先河。

5、洛克代表作《人类理智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力图证明在人的意识中没有先天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心灵如同白板,很高地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福禄培尔《人的教育》提出了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游戏和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3、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

4、拉伊和梅伊曼“实验教育学”5、杜威《民本主要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经验为基础、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

五、教育学的多元发展和理论深化1、凯洛夫《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2、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

4、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5、赞科夫实验教学论6、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思想7、保尔.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六、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出现等)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3、研究方法上的多元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