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
2.
3.
4.
承为标志的。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5.
育学所研究的对象, 一般是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6.
孟学派所写的《学记》。
比《学记》晚三百多年的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被认为是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著作。
17世纪,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于 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论》一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9世纪的赫尔巴特被西方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于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9.
理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10.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1.
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活动在人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2.
产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是影响教育目的直接的决定因素。
13.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二是以人的发展规律性为客观依据; 三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为现实依据。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4.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
能力的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概念:
①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
16.
17.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
18
国当时的学制制定的。
“新学制” (壬戌学制是参照美国当时的“六·三·三学制”制定的。
19.2006年 6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了修订。
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性质、经济保障、政府责任、管理体制、法律责任均作了进一步规定。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的性质。
20. 教师的社会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直接的推动
作用;
③教师是新一代劳动力的培养者, 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21.
示范性;⑤集体性。
22.
育家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23.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双方之间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4.
教学相长。
25.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P96注:理解
26.
学生的年龄特征;④民族传统文化;⑤教育科学理论。
27. 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及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所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8. 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课程评价有两个重要的评价形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9.
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1. 教学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 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从狭义上讲, 教学是专指学校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32. 教学过程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任务共同活动的过程。
3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构成的双边活动; ②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独特的认识过程; ③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过程;
④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34. 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人们
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提出来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35.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③直观性与抽象思维结合的原则;④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结合的原则;⑤启发性原则;⑥循序渐进原则;⑦巩固性原则;⑧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3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演示法;⑤实验法;⑥参观法;⑦阅读指导法;⑧练习法;⑨实习作业法。
37.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①学会按计划学习;②学会预习;③学会听课;④学会复习;⑤学会运用知识。
38.教学模式的结构:①理论依据;②教学目标;③实现条件;④操作程序;⑤教学策略;⑥效果评价。
39.教学模式的特点:①完整性;②优效性;③可操作性;④开放性。
40.教学模式的功能: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推断功能。
4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①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②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③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④情境—陶冶式教学 6
模式;⑤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⑥目标—导控教学模式;⑦参与—活动式教学模式。
42.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教学艺术的特点:①形象性;②情感性;③审美性;④创造性。
4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活动。
我国社会主义的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品质教育。
44.德育的任务:①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5.德育的内容: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②理想教育;③爱国主义教育;
⑤劳动教育;⑦社会公德教育; 4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一定方向转化,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④集体主义教育;⑥法制和纪律教育;
⑧环境道德教育。
7
③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部环境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7.品德考查与评定有平时
性和总结性两种方式。
48.尊重、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②对学生的要求正确、合理、适时;③对学生严格要求;④持之以恒地教育学生。
49.德育的方法:①说服法;②陶冶法;③锻炼法;
④榜样法;⑤自我教育;⑥奖励与惩罚。
50.班主任工作的意义:①班主任在校长、教导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和教育;②班主任是学生集体最有权威的教育者和组织者;③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④班主任是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开展有意义活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⑤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因素的协调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