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
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
(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三 1。
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
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
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
(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
(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
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
四语言符号系统 1。
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
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
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
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
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
(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
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
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
所谓类语言是指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
(1)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节奏、变
音转调、停顿、沉默等,这些声音要素的不同运用可以使一句话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2)功能性发声: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呐喊等。
4.领域与时间:(1)空间的利用主要现实着传受双方的彼此关系,主要包括传播者和被传者的距离朝向(2)交流时间的选择,交往间隔的长短,交流次数的多少,以及赴约的迟早,往往透视出行为主体的品行和态度。
六传播的基本要素:1(1)信息来源(2)传播内容(3)传播媒介(4)受传者(5)传播效果(6)反馈(7)噪音:是在传播活动进行全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的总称。
2延时反馈:也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与交流行为,或为传播者延时接受的反馈。
一起以大众传播为手段的传播活动,通常只能接收到延时反馈。
影响延时反馈的因素:接近和参与。
七传播类型:1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1)双向交流(2)双重手段(3)情境性强
(4)互动性强(5)及时的反馈(6)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进行(7)人际传播是一种菲制度化的传播。
2.两级传播论:定义: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由大众传媒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有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两级传播过程。
3.组织内转播的正是渠道:(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如小道消息
4.大众传播学(1)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这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④从传播的过程性质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⑤大众传播的信息反馈有延时性、简洁性特点。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定化的社会传播。
八传播者分析 1传播者定义:传播学把对大众传播信息起过滤作用的人称之为“把关人”。
2.传播者的任务:(1)收集信息(2)加工制作信息(3)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3.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1)支配关系(2)疏离关系(3)圈层关系(4)服务关系。
4.守门人的三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守门者,还是传播者。
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
九信息:1定义: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降低不确定因素的任何事务成为信息。
2信息分类:按照信息的基本存在分类,可划分为内储信息和外话信息;按照对人们实际作用划分为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
3 编码涵义:人们以文字、图表、数据、声音、色彩等符号对一切信息作出的系统的、形象的、逻辑的表述 4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编码的区别:人际传播编码允许有自然性、随意性;大众传播不能漫无目的,要讲究内容真实和表达方式。
5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告诉传播,反映在(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娱乐信息飞速攀升 (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后果: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
6.信息匮乏: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眼中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想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信息匮乏是信息爆炸的伴生现象,也是信息爆炸的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真相信息匮乏;重要信息匮乏;知识信息匮乏。
十传播媒介
1.定义:凡是能使人与人。
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2。
构成要素:物体符号信息 3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特点:(1)印刷媒介:书籍、杂志、报纸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唐代的邸报。
印刷媒介特点:(1)借助机器设备可以迅速大量地印刷生产。
(2)容纳的信息多、内容广(3)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时间、地点、速度、方式。
(4)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5)适应不同兴趣读者要求(6)印刷媒介威望高,专业性强
4影视媒介特点:(1)画面传播一看就懂(2)声像并茂,视听兼容(3)形象生动,优美感人(4)电视传播的范围广阔,人数众多。
5麦克卢汉理论:(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一切形式的外化,或者说,一切可以眼神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
(2)媒介即讯息(3)冷热媒介:热媒介:讯息透明度高,不需补充和想象及参与就可完成接受信息的美籍,具有排斥性,如广播、电影、照片等;冷媒介:讯息清晰度低,须调度多种感官进行想象补充的媒介,具有包容性,如电话、电视、漫画、谈话等。
6大众文化与传播媒介:(1)大众文化特性:商业与消费性;娱乐与消遣性;通俗性;易复制和模式化;流行与指导性
(2)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大众传播媒介既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众文化的产物。
①大众传播培育了大众。
大众出现伴随大众传媒出现。
②大众传媒强大广泛的传播功能,引导社会舆论,创造流行趋势的功能,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
③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费性。
④大众文化又影响、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走向。
大众传媒一方面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大会总文化的形成。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自身得益与大众文化的普及,是大众文化保证了传媒的运营,塑造了传媒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传媒又是大众文化的产物。
十一受众分析
1.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1选择性注意 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记忆
2.反馈的概念: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湘传播者作出的反应。
3.反馈的作用:(1)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验证传播效果(2)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那同、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
(3)传播能够激发和提高传播者的传播热情(4)还有助于传播者检查传播信息所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度。
4.大众传播受众反馈特点:延时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量化性。
十二大众传播的研究效果。
1.定义:指传者发出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众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2.“魔弹论”。
磨弹论认为,大众传媒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感情灌输给人们,而人们就像靶子一样被动接受射击,从而产生巨大的威力和效果。
3.宏观效果理论的定义:包括“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
4.沉默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者处于优势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处于少数或劣势时,就可能保持沉默。
这种情形越来越明显,直到一种螺旋过程,公开表明地意见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而其他意见则是从公开标到地领域消失,沉默不语。
5.知沟理论核心观点:随着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的趋势。
6.涵化理论的假设和主流效果研究的修正:博格纳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多的人回避接触电视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描述的世界,而电视描绘的世界又是基本存在的一种普遍规律,即都在灌输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