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进行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水平,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分级;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构成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关键基础学科之一,同时,还是食品工程、环境工程和制药工程等的重要组成学科之一。

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基础实践课程,将为学生的后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开展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

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全校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7个工科专业开设有微生物学课程,涉及面宽、影响面广。

长期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学时较少、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够、验证性实验居多、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和落后、实验教学考核缺失或考核方式单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部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不扎实,如,显微镜观察时长时间找不到目标,无菌操作意识缺乏,培养基平板倒的厚薄不一,涂片标本制作不合格等等。

基本实验技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基本技能不扎实,就谈不上创新。

近年来,笔者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和借鉴兄弟院校教学经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优化实验课程设置
在学时设置上,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微生物学实验学时数,如,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相关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总学时由56学时增加至80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不变,实验课由18学时增加至32学时。

实验学时的增加,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实验内容,也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机会进行技能训练;在开设时间设置上,保持实验项目与理论课教学内容同步,使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及时进行实验验证和知识巩固,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微生物形态特征,理论课后及时进行具体微生物菌株的形态观察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微生物形态的直观认识;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设计贴近具体的专业方向、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

例如,针对学校食品相关专业,设计“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酸奶菌种的活化及其酸奶制作”、“粮食霉菌带菌量检测及其菌相鉴定”等实验项目。

二、实验内容设计及其分级
根据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不同培养目标,将微生物学实验内容重新进行设计和分级,共有三级。

一级实验着重于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
教师思路清晰、操作示范标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二级实验着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计不同的实验项目以供学生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引导和辅助为主,实验方案设计、仪器器皿准备、实验材料选择等均有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三级实验着重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以探索性实验为主,实施方式主要是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择课题、自行设计方案、完成研究内容,实施时间灵活、不限于固定的课堂时间。

三、加强实验教学日常管理
加强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教师加强课堂巡视,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同时,我们还将数码显微互动引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如,在微生物形态的显微观察、染色观察等技能训练时,利用显微互动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到每位学生显微镜调试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标本进行显微图像拍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动手,这样一来,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提升;此外,还应对无菌操作、接种、划线、显微观察、培养基准备等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并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表扬。

通过教学管理的加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强化,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得到大幅提升,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实验教学模式更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充分激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基本技能实验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二是授课中增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举例,活跃课堂气氛,如,酵母菌形态观察,可先介绍下生活中熟悉的啤酒酿造、馒头制作等,指出酵母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设置讨论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四是开发微生物学课程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上有大量的实验图片和实验操作视频,便于学生随时就某一实验操作进行学习和巩固,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偏重于卷面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还带来了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等情况的出现。

因此,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应进行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具体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由实验态度(10%)、实验预习(1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10%)组成;期末成绩由实验操作(20%)、实验结果及其分析(30%)组成。

六、积极拓展课堂外实验教学
课程学时总是有限的,仅仅靠课程固定学时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
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应积极拓展课堂外的实验教学。

一是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所需的培养基、玻璃器皿、染色液、菌种活化等,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动手机会,也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二是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使得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通过近年来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

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期将实验教学环节打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孵化器。

参考文献:
[1]冯建英,萧蓓蕾,刘丽霞,等.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的调整与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2(6).
[2]王玲,伍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