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


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启动效应:
• 启动效应:概念和词汇的联想和行为。
• 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 系统1是作出快速直觉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有时是准确的,但也可能只是错觉。
• 复杂而华丽的句子,让我们觉得信息量丰富、容易信服,尽管可能它们什么都没 说;咬住一支铅笔保持微笑的表情,看待问题立刻乐观起来,因为大脑无法分辨 自己是真的高兴,还是仅仅被一根小木棍抵住了嘴角———正是认知系统的这 种不可靠,以及通常我们获得信息的不完备,让我们更可能依赖一些简单的办法 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任务。
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但用因果关系去解释 这一现象就会引发错误,比如得到结论说:批评比表扬更容易使人进步。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卡尼曼说明了直觉判断的种种局限性,使我们认识到总是高 估自己对世界的知晓,却低估了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 以至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使我们由于过于 自信因而产生“知道的错觉”。丰富的案例和实验依然充斥 这一部分,揭示了外部意见对于正确决策的重要意义,以及 抵制“后见之明”和“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一步步修正 了我们对于思维习惯的固有认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思考作出了两种界定:理性思考(理性认识)和感性思考(感性认识)。
理性与感性的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可靠与 否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没有根据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必须进过深化才能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 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 的。
系统1,系统2
缪勒莱耶错觉图-你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
测量长度-系统2 你知道两条线是等长的,当被问及测量的结果时,你也会如实说。 然而你肉眼所见依然是线面的线比较长-系统1 你无法控制系统1带给你的直观感受。 当然,不是所有的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
系统1,系统2
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因果性解释:
• 人们习惯于用因果关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因此会倾向于用虚假的因果关系 去解释他们认为不随机的事件。
• 我们习惯上要通过因果联系理解事物,结果经常把仅仅是相关的事物理解成了前 因后果。更有点意思也有点悲哀的是,小样本经常带来巨大的统计风险,但是我 们还是喜欢夸大自己的经验,让身边的世界显得简单而有序,忽略掉那些展现世 界复杂多变的证据。
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认代表性启发:
• 典型偏好:人们习惯从事物中发觉和选取典型性样本,不习惯进行汇总和统计。 • 当个人在依据代表性启发法做决策时,首先会借鉴事件本身或同类事件以往的经
验或以往的结果。就是说用样本判断总体。 • 统计性思维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而我们经常犯的
错误是,随便抽取几个特例,然后得出结论。 • 宗教的产生:无形的神是物质世界所有现象的最终原因。
选择与风险
18世纪时,经济学家以一个商人购买保险的决策为例解释了人是如何承担风 险的,对效用函数进行了严密的推导,认为商人会依据风险效用函数值最大化的 决策决定是否购买保险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
而卡尼曼却道出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通过决策设问得出了人们真实而非 理性的行为倾向:一是大多数人具有规避损失的心理倾向,二是人们对损失比对 获得更敏感,三是人们对于决策的评估依赖一个中性的参照点。这正是他所提出 的著名的前景理论。在此之上,他探讨了经济交易公平性的度量以及决策权重和 客观概率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描绘了系统1的存在是如何使人们产生心理账户的。 而由于系统1认定“损失”与“收益”的主观性又使人们极易产生框架效应,在面 对意义相似的说法时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 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在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 范围后停止。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因此,当你可以给出锚定值时,你就可以影 响人们的评估结果。
• 例如,超市促销罐头,摆了“每人限购12罐”的牌子,这期间买了罐头的人平均购买7 罐;如果没有这个牌子,平均每人仅购买了3罐。
• 例如,超市促销罐头,摆了“每人限购12罐”的牌子,这期间买了罐头的人平均购买7 罐;如果没有这个牌子,平均每人仅购买了3罐。
启发法与偏见
回归平均值:
•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数据越极端,回归越明显。 • 无法用相关性解释回归性。 • 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
启发法与偏见
对随机时间做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男男男女女女 男男男男男男 男女男男女男
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
人们习惯于用因果关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因此会倾向于用虚假的因果关系去解释他们认为不随机的
事件。 我们习惯上要通过因果联系理解事物,结果经常把仅仅是相关的事物理解成了前因后果。更有点意思也有 点悲哀的是,小样本经常带来巨大的统计风险,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夸大自己的经验,让身边的世界显得简
人类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 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是区别的,并 且系统1处于核心。
系统1,系统2 系统1的特点:
•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 •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付出努力,没有控制的感觉 • 当发现(搜寻)特殊情形时,能接受慢思考控制来调动注意力 •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因果关系(启动效应) •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 推断原因和意图 • 忽略歧义,按捺心中的疑问 •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真实) • 做一些基本估测 •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 真正去空想,而不是计算(思维的发散性) • 有时用简单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进理论) • 对可能性做出过高估计 •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 对损失的反应比收益更强烈(损失厌恶) •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这种界定,虽然全面,准切。但是,读完以后依然一头雾水,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感性和 理性思考,在二者冲突时候,我该何去何从?
书籍结构
01,系统1,系统2 02,启发法与偏见 03,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04,选择与风险 05,两个自我
系统1,系统2
7
17*24
系统1,系统2
7
系统1
17*24
系统2
两个自我
第五部分则让我明白两个自我的区别,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 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 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 刻的记忆所以,
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 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 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 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 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
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光环效应:
• 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受到与结论无关而与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干扰。 • 光环效应产生的偏见 ,可以通过消除错误的关联避免。 • 只有在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每个人所犯错误间不相关联的情况下,才能降低
群体错误率。 • 在对成功企业的系统研究中寻求其经营之道的成功学书籍为何成为畅销书?
选择与风险
我充分认识到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 讨论经济的原则。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 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 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 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 挑战。
两个自我
在书的最后,卡尼曼将焦点从经济理论引向人生与幸福这个心理学的 命题。他从效用的内涵谈起,区分了关于幸福的体验效用和基于理性 的决策效用,指出了过去一百年中经济学家们对于效用就是决策效用 的片面理解和对体验效用的忽视,进而通过两种效用的不和谐引出了 “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之间的冲突。解释了幸福这一概念的包 容性,提出我们必须要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正 如卡尼曼所言:“幸福这个词并不只有一个简单的含义,我们也不该 将其简单地随意使用。有时,科学的进步会使我们更加困惑。”两种 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也成为了作者留给我们和 整个社会去思索的命题。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 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 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 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 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 们变得过于自信。
启发法与偏见
锚定效应:
• 锚定效应:人们的某种数值估计会受到最先呈现的数值信息即初始锚的影响, 以初始锚 为参照点进行调整做出估计, 但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 使得其最后的估计结果偏向该锚 (即高锚会导致较高的估计, 低锚则导致较低估计)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
• 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因此,当你可以给出锚定值时,你就可以影 响人们的评估结果。
启发法与偏见
通过案例分析,解释了由于系统1的认知放松所产生的 偏见和认知错误,以及代表性、熟知度、可得性启发及回归 平均值等对于认知和决策心理的导向,揭示了为什么在具体 行为中因果关系比统计学更具说服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