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两首导学案 (1)

诗经两首导学案 (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编号:gswhywbx2----04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聂文嘉编制时间:2016年11月24日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重点难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挚充沛的感情,淳朴自然的风格,多种多样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辉煌。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品一品这遥远的绝响。

二、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1、诵读诗歌,疏通词句。

2、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准确地朗读诗歌。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概括两首诗每章的内容。

(1)《氓》: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2)《采薇》: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合作探究1、《氓》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1) 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 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 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 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6) 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 刚烈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氓》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1)句法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

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3、如何看待《氓》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4、《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千古名句。

一是反衬,当初我应征不得不离开家的时候,青青的杨柳依依随风飘动,以乐景写哀情。

现在我能够高高兴兴回到家乡,纷纷大雪却漫天飞舞,以哀景写乐情。

二是对比,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三是重叠词之美,如用“依依”二字,写出了杨柳的柔嫩之姿,让人想起美好的春天。

五、总结全文《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

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诗比历史更真实。

”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和梦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

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诗经》之间虽有两千多年的时间阻隔,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编号:gswhywbx2----04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重点难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挚充沛的感情,淳朴自然的风格,多种多样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辉煌。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品一品这遥远的绝响。

二、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1、诵读诗歌,疏通词句。

2、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准确地朗读诗歌。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概括两首诗每章的内容(1)《氓》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2)《采薇》第一章:第二、三章:第四、五章:第六章:四、合作探究1、《氓》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2、《氓》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3、如何看待《氓》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4、《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千古名句。

五、总结全文《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

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诗比历史更真实。

”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