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
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
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
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
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2009年第一季度与家电相关的商品类别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7.5%三、进出口额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欧美日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实体经济出口量的冲击越大。
2008年我国出口额1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额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顺差2955亿美元。
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0.9%;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
2008年10月起出口额连续5个月下降,进口额连续4个月下降。
2009年2月起进口额连续两个月增长,3月出口额止跌反弹,进出口呈现好转苗头。
月度进出口额同比增幅经历了连续大幅下跌,出口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1.4%降至2009年2月的-25.7%;进口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7月的33.7%降至2009年1月的-43.1%;在这一阶段由于进口降幅高于出口降幅,形成“衰退型贸易顺差”。
从2009年2、3月份数据来看,进出口增幅已止住大幅下滑。
四、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并于2009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
2008年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2万亿元,同比增长26.1%。
2009年第一季度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同比增长28.6%。
2008年10月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连续3个月下降,经政府大规模直接投资及带动其他投资,2009年1-2月、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连续增长,3月已增至30.3%。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上升;其他投资比重下降,12月跌至50%以下。
2009年第一季度其他投资比重逐步提高,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的结构关系向正常水平恢复。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来看,2008年11月起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幅连续提高,由2008年10月的17.8%增至2009年3月的39.4%,显示出国有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加大;2008年9月起其他投资同比增幅连续下降,由2008年8月的33.1%降至12月的16.4%,2009年1-2月、3月同比增幅连续提高,3月达到24.5%,显现出非国有投资信心恢复的积极信号。
五、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幅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
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2008年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9%、6.9%、10.5%;2009年第一季度分别为-0.6%、-4.6%、-7.1%。
从月度数据来看变化更为明显,2008年9月起三大价格指数同比增幅均出现下降,2009年2月出现三大价格指数均为负增长的局面,且CPI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物价下行压力和防通缩压力加大。
居民需求下降、消费减弱是CPI下降的主要因素,企业运营不景气加剧了PPI和CPI的双降。
考虑到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增长、财政投资项目陆续兴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政策扶持等因素,虽然目前CPI和PPI均为负增长,但不能认定为宏观经济已经进入通缩阶段。
通缩的最窄定义是CPI连续6个月环比负增长。
六、货币供应量余额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备受关注。
2008年10月起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较快,2009年3月末已达53.1万亿元,表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连续实施。
2008年12月起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幅连续四个月持续回升,2009年2月已达25.5%,为2006年6月以来最高。
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M2与M1增幅差距快速扩大,反映出市场主体投资和消费意愿持续下降;2009年2月、3月M2与M1增幅差距呈缩小态势,但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幅低于M1同比增幅,说明存在一定的货币供给存款化问题。
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08年以来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逐月稳步增加,进入2009年后新增贷款增长较快,第一季度三个月分别新增贷款1.6万亿,1.04万亿、1.92万亿。
八、储蓄存款余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2008年以来各项存款余额合计数逐月提高,2009年3月已达53.6万亿,其中储蓄存款余额增至24.7万亿。
储蓄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合计数的比例由2008年5月的43.8%增至2009年1月的47.9%,2009年2月、3月分别下降至47.2%、46%。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分析居民储蓄的另一个角度。
我国储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高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导致了内需不足、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等问题。
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和福利不到位,以及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
随着2009年3月两会确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逐步落实,高储蓄率将逐步回落,但这可能需要较长时期。
九、存贷款利率2008年9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2009年第一季度存贷款利率未作调整。
以一年期为例,目前贷款利率为5.31%,存款利率为2.25%,存贷款利率差为3.06%。
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末降息表明一种态度,即为2009年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
有观点认为,在近期货币政策的选择运用上,利率操作空间不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较大的下调空间。
十、汇率和外汇储备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平均数)由2008年1月的7.2478降至11月的6.8286,此为08年最低点。
目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的趋势已经停止,2008年12月后汇率在6.84上下小幅波动。
2009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19537亿美元。
十一、采购经理指数(PMI)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因所选指标具有先导性,成为经济运行监测的先行指标。
制造业PMI体系包括PMI综合指数和其他扩散指数,PMI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其他扩散指数包括采购量、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
PMI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比上月增长,低于50%表示比上月下降,与50%的距离表示增长或下降的程度。
非制造业PMI由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十项扩散指数构成。
由于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该指数达到50%以上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上升或增长;低于50%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下降或回落。
2008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振荡下降,2008年12月开始连续四个月回升,2009年3月达到52.4%。
2009年3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2月回升13.8个百分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升。
十二、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从货物运输层面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2008年10月起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货运量合计数同比增幅连续下降,由2008年9月的14.8%降至2009年1月的2.4%;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由2008年6月的12.9%降至2009年2月的-7.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由2008年8月的15.2%降至2009年1月的-13.6%。
2009年2-3月货运量合计数、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的同比增幅止跌反弹,货运量指标出现回暖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