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机械化开采的历史变迁班级xxx学号xxx姓名xxx摘要: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煤炭资源安全、高产高效开采是煤炭生产的首要任务。
在当今现代化煤矿开采中机械化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增加了煤矿产量的同时也使安全形势得到了改观。
现代化煤矿中发挥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优势,研制实用新型的采煤机械对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煤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煤工艺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
因此,要尽量选用先进的采煤工艺,从而到矿井的高产高效的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自动化在矿上的应用日益增多。
因为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本文旨在说明中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道路上的进步以及相应机械化技术的变迁历程,描述煤矿机械化开采发展的脉络,发现煤矿机械化开采的布局走向,为之后的煤矿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煤矿机械化、历史变迁、煤矿建设目录引言 (001)一、建国之初的机械化进程 (001)二、“文化大革命”中的煤矿机械化开采 (002)三、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械化进程的加快 (002)(一)四项基本要求 (002)(二)五个转变 (003)(三)机械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004)四、世纪之交至今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建设 (005)(一)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005)(二)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推进煤炭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 (005)(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煤炭供求的基本平衡 (005)(四)必须坚持节约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006)(五)必须坚持清洁发展,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006)(六)必须坚持安全发展,努力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006)(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006)五、现今技术情况 (006)六、结束语 (007)参考文献 (007)引言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煤炭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煤炭探明总储量在9000亿吨以上,居世界第三;已知含煤面积55万多平方千米,而且煤种齐全。
中国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
17世纪中叶,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的开采技术,包括地质、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说明我国当时的采煤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
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业生产的水平上,基本在煤矿开采工艺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造成了了当时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且产率比较低,工作环境危险等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煤炭工业的发展,建设大批新矿井,原煤产量飞速增长,在1996年原煤产量已达13.3亿吨,居世界首位。
在原煤产量中,国有重点煤炭和地方煤矿产量分别约占40%和6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果,采煤、掘进、运输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生产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平均单产工效增长较快,创造了许多新的记录。
这和建国以来的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的。
在矿井的生产过程中,采煤工艺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
因此,要尽量选用先进的采煤工艺,从而到矿井的高产高效的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自动化在矿上的应用日益增多。
因为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机电的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国之初的机械化进程新中国建国时,各地人民政府从旧中国共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矿。
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山东、安徽两省,除少数几处外,规模都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例如,山西大同煤矿9对矿井全部被水淹没,机器设备被全部破坏,井下无一个完好工作面,地面无一完整厂房,无一正常运转的机器,无一可通车的巷道,生产完全停顿;辽宁抚顺煤矿的西露天矿和龙凤矿井已被水淹,基本停产;河南焦作煤矿18个坑口中11个完全破坏,7个仅剩井架,已完全停产;山东淄博、枣庄,山西阳泉等较大的煤矿也是一片废墟。
由于当时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任务是恢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生产,并进行必要的改造。
在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保证钢铁基地炼焦用煤,解决华东地区缺煤和逐步改善煤矿布局等的需要,“一五”期间,重点扩建了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了10个新矿区的建设。
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3 243万吨上升到1957年的13 073万吨,提高4倍以上。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配套的专业队伍。
1955年7月又正式成立了煤田地质勘探、设计管理和基本建设三个总局,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强化了技术和队伍的培训工作,为以后煤炭工业的协调发展与机械化开采的应用与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的失误,给煤炭工业造成了严重后果。
采掘关系失调,巷道和设备失修,煤炭产量大起大落,基本建设浪费很大,不合格的煤田地质报告占60%。
由于不合格的矿山机械设备与人员实施结构的不完整,不配套,导致产量增长缓慢,不能及时的供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后来,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建设才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
煤矿机械化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相关人员配套教育与培养才重新回到正轨。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煤炭工业也经历了一场浩劫。
72个矿务局相继下放给地方,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废止,才开始的煤矿机械化开采之路由此转向。
在国家统配煤矿受干扰,煤炭不能满足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时候,地方小煤矿自发地有了较大的发展。
1971年,全国地、县、队小煤矿的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1.35倍。
为了使地方小煤矿得以巩固和发展,当时提出了“全党动手,各级办矿,多搞中小,以小为主,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矿区,选择重点,建设基地”的40字方针。
这些方针,既促进了小煤矿的发展,也为以后乡镇集体煤矿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但是也由于地方小煤矿的自身经济能力、技术能力所限,导致了煤矿开采还是以人为主,机械化率并不高。
在1970年至1972年间,有两批共100多名在宁夏永宁下乡插队的杭州知青被招工到原石炭井一矿、三矿、四矿、乌兰矿、大峰矿及卫东矿(后更名为白芨沟矿)。
当时由于是手工作业采煤,至今许多知青的手臂上还留着当时工伤的烙印。
还有当年一部分知青扎根矿区,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宁夏的煤炭事业。
197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和通过了两个文件。
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历史转折:《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指出: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
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
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下乡。
于是在文革中在矿山辛勤劳动的知青们便可以回到家乡。
知青张安明由矿上培养、成长为机电总工程师,在矿上工作37年,退休返杭后听到矿上由德国进口的洗煤机发生故障无人能修时,在杭州呆了3个月后毅然返聘到矿上,继续发挥作用。
文化大革命给煤炭工业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严重的。
10年间,虽然原煤产量增长了92.2%,建成了720处新矿井。
然而,却留下了不少长时间难于消除的后患。
不少矿井为要产量,不择手段,重采轻掘,吃厚丢薄,忽视安全工作,留下种种恶果;打乱了地质勘探生产秩序,质量、效率急剧下降,而且“南征北战”延误了建设时间;矿井建设违反程序,忽视技术要求,降低工程质量,简易投产,留下许多后遗症。
三、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煤炭工业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首先是恢复和建立了良好的煤炭生产秩序,使采掘关系走向正常,同时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了稳产调整,到1982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6.66亿t,较好地满足了发展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煤炭行业经过多方面探索,提出了一条发展煤炭工业的新路子。
其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基本要求、实现五个转变和12条具体方针。
(一)四项基本要求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4、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四项基本要求”既是党的要求也是指导中国煤炭工业迈出新步伐的指导方针与实践基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转移后,煤炭工业按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大中小一起上”精神,大力发展煤炭生产,缓解了煤炭供求紧张局面。
针对十年动乱造成的矿区与矿井接替脱节、后劲不足、安全欠账多、煤炭供应短缺等问题,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集中实施行业调整,引进100套大型综采机械化装备,开工建设中外合资安太堡露天煤矿,全面开展企业整顿,恢复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