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静心斋
静心斋的假山全部用黄太湖石堆叠,其掇石构思是按照山水 画家笔下的“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 仿造山水画家笔下的横峰测岭、高峰岩洞而建。
其布局主峰在西北,山峦自西向东延伸,余脉向东达罨画轩, 在西南面空荡处耸立起“枕峦亭”所坐落的山峦,造成虚中有实 的变化。
静心斋的水景
静心斋的水景很有特色,在水景的布局上,以化整为散的手 法把水池分成若干个,即北院主水池、西跨院水池即抱素书屋前 水池,又以各院水池为中心,分成若干各有特色的小景区,并以 水流的动感和声音来衬托园内的静感。
静心斋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 高低参差,平面错落来获得许多不同角度的景观 效果。如自镜清斋殿西北角仰视枕峦亭和叠翠楼 ,自枕峦亭俯视静心斋东部景区,自焙茶坞东游 廊向左俯视静心斋南面景区,向右仰视罨画轩及 北面假山群等等,站在这些角度上,可以欣赏到 原种各种丰富多彩的景致。
静心斋中的假山
北海公园
皇家园林之北海静心斋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为乾隆御 笔。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
静心斋的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 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 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 墙外,起点景之妙。斋内遍布太湖石 山景,玲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 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 ,有“乾隆小花园”之称。
北海静心斋
李琳 2014-05-14
目录
Part 1 园林文化 Part 2 北海静心斋
1.地理位置 2.历史人物 3.故事典故
Part 3
静心斋园内区域的分析
1.概况 2.景区的分析
Part 4
静心斋园造景分析
Part 1
园林文化的介绍
皇家园林的介绍
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史称“乾隆盛世”。经过康熙、雍正两朝 的经济积累,为乾隆超大规模的兴建园林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全国大江南北出现造园高潮,北 京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间,南方的一些名园胜景被移植到了北 方。乾隆是一个有相当文化修养的皇帝,能诗善画,长于书法,并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 他对园 林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仅大修皇家园林,而且在园林艺术上要求很高。相传他六次南巡,都带有如 意馆的画工同行,把他看中的名园景色绘成图样,带回北京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但是乾隆移植这些 名园胜景,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北方的建筑和花草树木的特点,结合叠山理水,再现江南私 家园林的情调。在造园手法上求其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从而达到了“虽由人造,宛自天成”的园 林意境。乾隆在北方皇家园林里移植江南私家名园,是以北方雄健之笔书写江南柔美之情的一种艺 术再创造,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乾隆在北海北岸建造的仿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 静心斋,就具有古朴自然、曲折婉转、小珑、细致剔透、富于变化的特点,园内山石、草木及水景 皇家园林 的点缀自然典雅,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巧玲、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 、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在北海皇家园林中自成一体,成为“园中之园”。它不仅充分证明了古代 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是凝聚着中国历代园林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杰作,称得上 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件璀璨的瑰宝。
乾隆与焙茶坞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 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 品茶的乾隆于是端起了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这也许是幽默玩笑 之语,但乾隆喜茶可略见一斑。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镜清斋内专设的“焙 茶坞”,就是供其悠闲品茶的地方。
通 过 这 次 对 景
谢谢观看
2014-8-6
静心斋的故事
静心斋与宫廷铁路 清朝的慈禧太后干了一件可谓世界铁路史上空前绝后的事——把铁路造到了皇宫里 。这条铁路的终点站就在静心斋前。每当上午议政后,编写通光绪帝等乘小火车至 镜清斋用膳、憩息。慈禧所乘的车是黄绸窗帏,大臣的车是蓝绸窗帏。行车时,太 监们手持幡旗,组成仪仗队。西苑铁路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全部 拆毁。
造景手法
框景手法
透过一个有形的框架为视角, 在框架中产生的画面效果。
造景手法
藏景手法
远处或后边的景物被前边的景物的遮挡关系。
总
继 承 和 发 扬 光 大 。 吸 取 其 中 的 精 华 , 后 还 得 多 加 学 习 ,
结
过 园 林 的 浅 成 , 今 较 短 , 只 能 学 到 中 这 次 的 学 习 时 间 还 古 典 园 林 博 大 精 深 让 感 受 到 了 , 我 国 在 学 习 的 过 程 中 色 。 展 示 中 国 文 化 的 特 习 中 , 加 以 利 用 , 于 我 们 在 今 后 的 学 植 物 的 组 合 。 有 利 园 林 建 筑 , 水 , 山 造 景 手 法 的 表 现 , 史 , 到 空 间 布 局 和 学 习 中 国 园 林 的 历 观 课 程 的 学 习 , 从
叠翠楼
Part 4
静心斋布局手法分析空间分布图 Nhomakorabea建筑分布图
主要人流图
地势分布图
建筑主要分布在南边,北边因地理
人流的分布主要是根据园区中廊的走向
静心斋的地势,区域中红色的圆心为沈 峦亭的位置,是全院中最高的位置,使用太 湖石的石堆堆起来的,周围的粉色区域的地 势都较低。
位置的限制,修建成大片的园林,其一是 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空旷,大气的造景的手 法,其二是与建筑分开,形成对比。
的主要路线,走在廊亭中看四周的景色有别
人韵味,离开廊亭走花园,仿佛置身与江南 的景中,有山,有水,有树木。
空间分布图
水
体 依照中国园林中的一池三山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静心斋中的 每个园林中的建筑前边都有都会有水池,植物,假山。
建 筑 范 围
造景手法
对景手法
多个景点互为对景
正对景
造景手法
叠 翠 楼
水池区域分析图
静心斋的围墙
静心斋的围墙结构亦别具一格,由于静心斋东面有 土丘,西面有寺院,南临太液池,北面为市井通衢。因 此,静心斋的围墙形式也因四面环境的不同而富于变化 。硬角、软脚、死角三种不同设计,墙基还散缀山石花 木,起到掩饰美化墙角的作用。西垣即北垣以爬山廊代 替,既成一景又可实用.
土坡实墙
园区特点
“园中之园”并非大园之缩影,静心斋在 较小的空间创造出了“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悬有峻、有平有坦”,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景 观,使其既有皇家园林的富丽气息,又有山林间 的隐逸野趣,它采取了周边式布局,以廊宇合围 ,在中部空间造山水。
静心斋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地形的起伏和建 筑的高低参差,平面错落来获得许多不同角度 的景观效果。如自镜清斋殿西北角仰视枕峦亭 和叠翠楼,自枕峦亭俯视静心斋东部景区,自 焙茶坞东游廊向左俯视静心斋南面景区,向右 仰视罨画轩及北面假山群等等,站在这些角度 上,可以欣赏到原种各种丰富多彩的景致。
北
沈 峦 亭
镜 清 堂
点景手法
沈峦亭在整个园区中是作为点景的手法存在的,从镜清堂的 西北角为视点向沈峦亭望去,近景中沈峦亭和远景中的叠翠亭全 在眼底。达到了远近结合的效果。 点景——沈峦亭
造景手法
俯景手法
由地势高的地方向地势低的地方看去,起到俯视的效果。
造景手法
仰视手法
利用地势的落差,形成高低的关系营造如隐若现的视觉效果, 展示了古代思想的含蓄的美。
亭子的种类
Part 3
静心斋区域分析
静心斋
11 5 4 6 8 2 1 7 10 9
3
1.大门
2.水池
3.镜清堂
4.沁廊
5.蜀画轩
6.茶楼
7.抱素书屋
8.韵琴斋
9.画峰室
10.沈峦亭
11.叠翠楼
静心斋大门
水池
水池
大门
镜清堂
沁泉廊
蜀画轩
茶楼
抱素书屋
韵情斋
沈峦亭
静心斋的亭,轻巧秀丽,翬飞多姿,它们跟整体园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和周围环境互为衬托,相映成趣,处处成景。 如果把整个静心斋当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面,亭子就象是一枚枚小巧玲珑的篆刻图章,钤印在画面适合的位置,形成完美的 画卷。
静心斋历经沧桑
光绪朝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在全城 大抢掠的同时,侵略军再一次洗劫了北京的皇家园林。 日本侵略军的司令部就设在静心斋,使静心斋惨遭破坏,中海至北海的铁轨及小火车被 捣毁,静心斋内的珍宝、古玩陈设同时遭受抢掠和破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成立了伪政权,沦陷期间,一 些日伪反动组织也趁机进驻公园办公,静心斋也未能幸免,此时期,园内的文物也遭到很大 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以恢宏的气势,半个 世纪以来对北京的皇家园林逐年分批地进行了有计划的修缮,使之再度辉煌。解放后,静心斋 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国务院参事室的办公场所,清朝逊帝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就是在这里写成的。1981年腾出交还北海公园。经过修缮及重新布置后,静心斋又重现了它昔 日的辉煌。
窗花镂空
园中的奇石
静心斋中的镜清斋前,有一泓池水,池中央置放着一方婉转 玲珑的石峰,枯水时可以看到底部的石雕须弥座盆。此石高约60 厘米,四面客观,有明显的正反面,粗看恰似太湖石。正面变化 稍大些,三峰突兀,如同云海涌动,变换崎岖,右峰又像狮子狗 ,抽象中带有具象意味。 奇石加工古已有之,宋代《云林石谱》已有明确记载,但大 多为局部加工,像这样整个石头全部加工成天然奇石状实属罕见 ,可能也是乾隆帝开了先例。
皇家园林
Part 2
静心斋介绍
区域位置
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市中心 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 、南海合称三海。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 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 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 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 、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 一。 静心斋位于北海公园的北边。静心斋原名 镜清斋,乾隆取其为“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 标榜明君的大公无私。光绪二十八年(1902) 重修之时,慈禧觉得镜清有靖清有谐音之忌, 而后改名为静心。 静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