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一、地形概貌
黄河三门峡水库区,地质及水文地质可划分为四个地段。

第一个地段——从坝址到潼关的黄河两岸。

这段河谷阶地不宽,是山岭地带,河漫滩以上有六个阶地,这个地段存在着黄土类土的沉陷和塌岸问题。

第二个地段——潼关以西的渭河河谷和洛河。

这段南山北原,系关中平原低地,其特点是:河谷宽,阶地发育(有5个阶地),漫滩很宽,个别地段河床宽达4公里。

右岸华县、渭南一带一级阶地最宽可达8公里,阶地标高350~360米。

二级阶地比较发育,标高360~370米。

三级阶地不太发育,标高380~400米,高于二级阶地10~15米。

四级阶地标高在400米以上,阶地的特点是:阶面平缓倾向河床,接触面不明显(华县、渭南较明显),阶地有个陡坎,由于阶地宽广平坦,也造成了水库大片浸没与淹没的条件。

第三个地段——潼关以北的黄河河谷。

这段从塌岸、沉陷、浸沉来看,很接近第一个地段,水库水边线大致在比较高的二级阶地上,南端水边线在黄土类土壤中,北端水边线在砂层中。

浸没在这个地区占次要地位,只是在个别低的地方发生。

在涑水河口以下这一段主要是塌岸和沉陷问题以上主要是塌岸问题,在水边线靠近黄土的地区最严重。

第四个地段——涑水河盆地。

这段浸没和淹没都可能很严重。

第二地段与第三地段,属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范围。

二、黄河小北干流地段
黄河小北干流地段,就地质构造运动而言,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为汾渭地堑。

北为吕梁背斜,西为鄂尔多斯中拗陷,南为秦岭地轴,东南部有中条山隆起。

自第三纪以来这里一直是相对沉降地区,这种沉降至今还在持续着。

在相对沉降的趋势中,仍有相对上升的地段。

就东岸而言,由北向南分为汾河地堑、孤山地垒(相对上升)及涑水地堑。

而在屈村至东雷一线即为一早第四纪(Q1)上升的平缓背斜,轴部出露了新第三系(N)紫红色粘土,上覆之三门组以2~5°的倾角组成背斜,南北两翼,北至芝川,南至全兴寨始倾入河床面以下。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沉降运动,因此该河段自古以来便是淤积河段,从而使河谷宽浅,河势动荡不定。

但存在有相对上升地段,使宽浅河谷在中段的安昌、浪店一带收缩为3~4公里,成为龙门至潼关段中间惟一的天然卡口。

在天然情况下,由于地质、地貌形成的河道两岸边界为黄土台原,黄
河出龙门后,即切入高50~200余米的黄土原中,在黄土原的内侧发育有三个阶地,东岸的发育情况较西岸为好。

西岸所处的地貌单元:禹门口至林皋一段属山前洪积扇,芝川至太里、太里至夏阳、申都至华原为黄土原朝邑至洛河口为河漫滩,其余为一、二、三级阶地;东岸屈村至姚卓段为黄土原,其余皆为一、二、三级阶地。

河道岸壁的稳定程度,决定于接触水面的土层性质。

对该河段来说,黄土台原较为坚实,尤以红色粘土和半胶结的砂层抗冲能力最强,洪积扇、三级阶地岸壁次之,一级阶地和沙苑地区比较松软。

根据地质地貌条件,特别是近水面土层的抗冲性,将岸壁的稳定性划分为:Ⅰ抗冲,Ⅱ较抗冲,Ⅲ中等抗冲与Ⅳ不抗冲4大类,见表1-1。

总的情况是西岸岸壁抗冲能力优于东岸。

黄河小北干流西侧岸壁抗冲分类表
的赤壁嘴(东雷)、东王,东岸的大石嘴、小石嘴、庙前、独头等嘴子成为河道上的天然节点。

由于河床的淤高,一些抗冲较强的地层已经在河床下面,如庙前、夹马口地段;有的也将淤在河床以下,如大石嘴半胶结卵石层、赵村的红土层、长旺的石嘴子等。

从地貌观察,小北干流河段穿行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

河出禹门口后由上宽100米左右的峡谷河槽,骤然展宽4公里以上的河漫滩,河道宽阔,河势浩瀚,呈西南20°方向流向潼关,东西两岸地形陡峻,多为悬崖峭壁地带,至潼关黄河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中条山和华山将该处河宽压缩为850米,形成一卡口,主流被约束在狭窄的河槽内。

从地形上看,该河段分为上、中、下三段,中段为窄河段,上、下两段为宽河段,呈哑铃状上段禹门口至芝川,长42公里,汾河、澽河、盘河在此段汇入,河宽一般在4公里以上,在汾河口处最宽达13公里,两岸均有滩地,西岸有芝川滩,东岸有清涧湾和连伯滩。

中段芝川至合阳县团结村,长30公里。

该河段地处第三纪红土层背斜顶部,红土出露较高,土质坚硬,耐冲刷,河道比较窄,河漫滩宽3~5公里,河势比较稳定无大摆动。

下段团结村至潼关,长60公里,平均河宽10公里,最大河宽18公里。

金水、渭河、洛河和涑水均在此段汇入,称“小汇流区”,其中高程335
米以下,属三门峡水库库区。

因河道宽浅,边界条件差,主流摆动大,具有典型的游荡河道的特点。

该段滩地面积较大,西岸有新民滩,朝邑滩,东岸有永济滩。

自从修建黄河生产围堤之后,将新民、朝邑滩分为内外滩两大部分。

由于河床淤积抬高,外滩普遍高出内滩2~3米,形成了“地上河”;内滩地面积水,地下水排泄条件恶化,导致土壤盐渍化不断发展,沿三级地坡脚处形成南北走向的带状洼地。

三、渭河下游地段
渭河下游地貌大势可分为近代冲积平原及黄土地阶地平原两大类。

黄土阶地平原以数米甚至100米以上的土壁高出近代冲积平原,其上部主要为黄土和黄土状沉积物构成,台原相接,成梯级状(俗称头道原、二道原)。

渭北的黄土阶地平原较南岸发育与完整。

渭河关中谷地的地质构造型式,南北两侧都有正断层存在(疑是复式地堑的性质),是在大的断陷谷地中,是现地垒——地堑——地垒相间隔的阶梯状断裂情形。

如蒲城、白水一带的尧山是由奥陶系及石灰二迭系所组成的断块山,位于渭河谷的北侧边缘。

其在尧山东南洛惠渠源头苏坡村附近,又出现奥陶系的地垒式的丘陵;及至苏坡村南面温塘村一带再出现奥陶系的地垒式小丘。

这些大小不等的地垒,依次排列在渭河断陷谷地中,突出在黄土阶地平原上,宛如黄土海中的小岛;在它们之间,又分别隔以大小不等的地堑。

再如西安附近突出的渭河平原上的临潼骊山,也是一个较大地垒式断块山,其南北两侧都在正断层与地堑式的断陷谷地相接触。

渭河是这个复式断陷谷地中逐渐发育成为整一的水系,并在谷地中逐步充填淤积很厚的新生代沉积物(冲积物、洪积物、风积物,包括砾石、粗砂、细砂、粉砂、粘土等)。

正因为谷地被新生代的松散沉积物所填充,特别是有巨厚的黄土层复盖,以致有些小地垒被埋盖在沉积物的下面。

只有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垒,才能够突露地表形成小丘陵。

渭河谷地中各地的构造升降幅度不尽一致,尤其新地质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其对于渭河下游地貌的塑造过程及河流纵横剖面的发育,起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成因类型上渭河下游可分为四大地貌类型:即构造剥蚀类型、构造堆积剥蚀类型、侵蚀堆积类型及堆积类型。

其中以侵蚀堆积类型及堆积类型所占面积最广,是渭河谷地中主要的地貌特征。

见表1-2。

渭河谷地地貌特征表1-2
局部的差异。

第一级阶地海拔一般330~370米,高出水面一般5~15米。

如渭南、潼关、朝邑都位于第一阶地上。

第二级阶地海拔一般360~400米,高出第一阶地一般15~30米。

如西安、大荔都位于第二阶地上。

第三级阶地海拔一般500米左右。

高出第二级阶地一般70~130米,如蒲城及渭南阳郭乡都位于第三级阶地上。

其在渭河南岸,第一级阶地比较发育,顺河延展有相当的宽度,而第二级阶地则比较窄狭,在某些地段还遭到强烈的破坏,甚至有缺失的情形。

至于第三级阶地,在南岸也不是排列完整的,如在华县和华阴的附近,秦岭北麓排列着断续相连的冲积、洪积扇锥,很少见到第二级和第三级阶地。

在渭北情况则不同:第一级阶地分布不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地则排列整齐,顶部所占面积也远较南岸的阶地宽广。

根据地貌形态,区内可分为如下五个中心地貌单元。

1、渭河及其支流冲积平原区。

该区于渭河地堑的断陷部位,镶嵌于南北黄土高原之间,地势最低,海拔在400米以下,并呈阶地式分布,由河漫滩及渭河一、二级阶地组成,并分布有盐渍洼地和沙丘微地貌。

2、渭北黄土台原区。

该区位于渭河地堑北岸的断阶部位,原面具有梯式台面结构,台面上又有洼地和岗丘等微地貌分布,如蒲城的尧山、五龙山和合阳的路井洼地,蒲城的保南洼地等。

从低到高(从南到北)可划为一级台原、二级台原和黄土梁三级。

3、北部边缘低山丘陵区。

该区位于关中盆地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南部分,地貌为一系列北东东向雁行式排列的褶皱断块山,山脊平缓。

4、渭南南岸洪积扇、黄土台原相间区。

该区地处渭南地堑南岸梯式断陷的断阶部位,包括渭南原——华县高塘原和潼关原及华县——华阴的山麓洪积扇裙,为洪积扇与黄土台原相间的地貌结构,台原呈二级分布。

洪积扇地势较低。

5、南部边缘北秦岭东段褶皱断块低山、中山区。

秦岭在渭南段为太华山,指渭南南部山地,北起秦岭北坡坡脚,南至洛南县北界,山脉呈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