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侯论 精品课件

留侯论 精品课件


研习第四段
这段举史实相证,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 (1)开头四句:用郑伯、勾践史实推出结论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 之刚也”,照应第一段“此不足为勇也” (2)“忍小忿而就大谋”直接点出论点,使 之具体化。 (3)面对这样有辱人格的事都能忍,还有什 么不能忍呢?

⑤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
1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臣妾于吴者 12油然而不怪者
13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8如果,成就 9迎接 10居于…之下, 使…信服,合理使 用 11取独,归降,称 臣称妾 12坦然,感到奇怪 13本来, …的原因, 使动
14项籍唯不能忍,是 以… 15养其锋而待其弊 16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研习第六段

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写不 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 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
14因为 15疲困
16表现
17难道 18却,竟然;符 合,相当 19大概, …的原 因,成为
17非子房其谁全之
18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 子,不称其志气 19此其所以为子房歟!
相关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 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 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 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 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所以:……的原因 现在来看刘邦获胜、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耐不能忍 唯:正因为 是因为 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所向无敌,但他轻率 地使用他的锋芒。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全他的锋芒,等待项羽 锋:锋芒 衰弱了(再和他争锋)。这完全是张良教给他的。当淮阴侯韩 弊:疲困 信夺取齐地想自己做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脸色上表 王:称王 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 全:保存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 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 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 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 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 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 也。 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 特:只 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 鲜:少 腆:tiǎn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 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 折:使……折服 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说: 就:成就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 和节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一般人被侮辱, 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卒:同“猝”,突然 故:缘故 挟持:抱负(古今异义)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 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 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用一个“字”概括? 忍!!!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匹夫” 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

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
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 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 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试:考验 所以:用来……的 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 见:同“现”,表现 实太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 圣贤: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 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人用来略微 相与:互相 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 义:道理 道理。可是世人不明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 过:错 也太错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意:目的,用意
俗子的勇猛。 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 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 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 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 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以为:认为 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 忧:担心 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 折:挫伤 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实现他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 卒:同“猝”,突然 呢?(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 命:命令 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 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 惊:使 ……受惊扰 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怒:使 ……恼怒
解释成语——“运筹帷幄” 明确: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 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 划、指挥。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第二段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
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 文笔曲折,富于研究变化。“且意不在 书”承上启下。一、总结上文;二、引 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③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 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 危矣。 方 :正 胜:尽 在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种种酷刑来对付 天下的读书人。那些住在家里无缘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 平居:住在家里 以计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 虽:即使 他们的本领。一般说,(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的人, 他的锋芒是不能触犯的,但等到他衰微的时候却有机可乘。然 乘:利用(机会) 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试图在 逞于一击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逞” 一次狙击之中逞其志。在这个时候,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 间不能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 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 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谁能够保全他呢?
研习第五段
写留侯用“忍” (1)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 (2)分别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具体论证 “忍”。

⑥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 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 房欤! 以为:认为 乃:却 称:相称 符合 志气:志向和气度 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一位高大奇伟的人,后来 才知道他身材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身材 相貌与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而这正是张良成 为张良的原因。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 人教“忍”。 三(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 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 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 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 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 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 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 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字造就子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 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 匹夫之刚也。
逆 :迎接 楚庄王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上身,牵着羊去 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 下:居于……之下 屈尊,降低身份 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 用:任用。 上而归降吴国,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 舍:放弃 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 于:在 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 归:投降 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于 信:使……信服;
留侯张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