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芬兰教育》读后感.

《芬兰教育》读后感.

取水楼小学
“绿色质量践仁爱,学科素养显真功”系列活动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时间:2014年2月教师姓名:刘燕子
在这个寒假里,学校推荐我们阅读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事迹带给了我比较大的震撼,引发了我的深思。

在这里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并附上我看到文本时最直接的想法。

文中提到“芬兰的教育方针历经多次转型,教改、论辩是常态,但教育模式是从严格管控到自由开放,从百般规定到充分授权与信任:对老师和学生都一样。

”,我国之前也与芬兰教育一般,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转型,后期就与芬兰不同了,这不禁令我感概:自由和信任才能让人心生暖意,催生创造力吧!多令人期待和向往啊。

芬兰的教育体制真心的把每个别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拨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的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这段文字中引起我注意的是“教育体制”,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靠教师的个人良知或责任感。

我还关注到“从不刻意强调”,不是不强调,我想也许是靠具体的行动落实吧,而我们的教育给人的感觉却是相当重视这些。

我更认同的是芬兰似乎更重视培养正常健康、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而我们似乎在制造超人和神童。

教育理念的差异真的很大。

芬兰教育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的特点,其中细致的阐述了“见树又见林”和“先见林,再见树”的宏伟观点。

“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的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

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的“森林”风貌的喜悦!如果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在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竞争者,那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上被否定了,甚至进而抹煞了学生对任何一们课的长期学习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

——写得真好啊!看过这几段文字,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芬兰人有大智慧,眼光长远,教育问题总能站在“制度层面”考虑和解决。

当然,中国相较于芬兰而言是大国,大
国解决问题有大国的难处啊!
如今社会,不论教育系统还是其他行业,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各类学习培训、各种喧嚣浮躁的信息,充斥着整个教育环境,折腾得教育充满了躁动。

读了这几十页之后,我感觉芬兰的教育改革平实稳健。

我想我们也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教育改革吧。

中国的教育积淀经不起折腾、和谐时代的教育预算也经不起折腾、寒窗苦读几十载的中国学生更经不起折腾。

让我们静心传承自己的优良传统——让教育不再折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