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
“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4、明确“忠恕”内涵。
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复习重点:
1、总结并掌握该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2、理解“仁”的内涵。
复习方法: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纠正归纳。
复习时间:
两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形式朗读本课,背诵重点章节。
二、提示重点字词含义。
入:在家里道:学说被:通“披”忠:对人尽心竭力
事:止,仅达:使……达匡:匡正恕,对人仁爱宽厚
病:以为难施:夸耀,表白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病诸:病,担忧。
盍:何不敝:使……坏
三、本课重要文言现象归类。
通假字
出则弟弟通悌可谓仁之方也已已通矣
被发左衽被同披与师言之道与与通欤宾前
吾道一以贯之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学生分析宾前的三种格式。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虽敝之而无憾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霸诸侯
不能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一匡天下
【活用分析,生答。
落实重点句子翻译。
】
四、总结并记住本文出现的成语。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
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
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近义词有: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
引申为统一天下
五、重要思想陈述
1、对“仁”的理解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2、“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3、“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
“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即“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仁”的更高程度是“圣”(智慧和道德达到最高境界)
子贡“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
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5、“仁”的具体行为表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对待盲人的态度孔子做人态度的诚敬
6、“仁”的实行方法“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出现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重点字词的记忆。
二、分析考试比较题型,掌握出题方向,归纳答题思路。
(6.30)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指导思路:结合所在语录内涵分类说明,最后总结归纳具体不同之处。
】
【展示答案:“仁”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积极为人”,而“圣”则是“博施济众”。
“仁”与“圣”最大区别在于两者的境界不同。
实现“仁”可从小处着手,实现“圣”却需要有仁心更要有实力。
】
分析答案:概念落实+区别点明确+解析理由
三、分析《仁者爱人》各则语录主旨。
教师引导,全文结构框架图。
第一则“孝悌谨信仁爱”六字总纲,仁者基本修养第六则重人轻财
第二则“忠恕”仁字主要内涵第七则悯不幸
第三则恕道推己及人第八则助弱者
第四则忠道积极为人第九则尊重
第五则普施仁爱第十则惠爱
第十一则大仁与礼大爱与小信
投影结构图:
【本课要点归纳诗
孝悌谨信和仁爱,六字总纲要牢记。
为人修身最紧要,行有余力再学文。
仁字核心共两字,“忠”“恕”答题莫忘记。
“忠”是积极为人谋,“恕”则推己要及人。
仁者可从小事做,为圣需具德与权。
礼为外在仁为核,大爱大仁不较礼。
】
三、实战练习。
(5.12)(6.30)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分析:此类题与前一种评析题区别。
这类要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首先掌握相关概念,围绕该概念(孔子的思想)进行分析。
其次表明观点,观点要明确。
第三探究题要做到能辩证思考。
要能区分该概念中迎合当代的部分和不符合当代的部分,进行分层次思考。
】
学生答。
展示答案,分析不同之处。
“忠”是自己想要立得住也使别人立得住,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可理解为相互帮助,恳切对人,厚施于人;“恕”是推己及人,在现代可理解为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考虑,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贴近、包容、和谐,少些争执,孔子的“忠恕观”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四、答题规律总结。
①掌握基本概念。
②观点明确,紧扣对应孔子思想。
③表达要有序,能有层次性的词语。
④适当援引《论语》文字。
⑤不要刻意求异,不要反面说理。
五、布置作业。
熟练掌握本课知识。
练习巩固课
练习目的:
1、巩固本章知识点。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归纳总结“于”和“若”的用法。
4、了解名词活用现象。
练习方法:
做试题。
练习时间:
一课时。
练习过程:
一、相互提问,复习本课内容。
二、完成“考点链接”,回顾所学知识,归类识记“‘于’和‘若’的用法”。
三、独立完成《创新课堂》(P27——P28内容。
)
四、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拿不准的题。
五、参照答案,纠正错误。
六、教师总结共性错误之处,提醒同学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