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观论文

自然观论文

中国自然观的发展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当前的自然现状,对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基础进行历史性的回顾。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

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包括如下几点。

(1)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首先是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熏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熏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其次是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后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

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

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3)科学技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

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以印度洋海啸为例,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机制,即使美国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做好准备,但竟然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有效途径,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4)科技、人文、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人类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生态圈环境的一体化才是根本的途径。

因为在当代社会,地震、江河洪灾等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产生的威胁、破坏力已大大缩小了,全球气候变化有2/3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当代自然灾害一般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比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专家们研究认为,造成这次大洪灾的原因是除了雨量过大造成洪水外,更在于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所致。

我们所提倡的新自然观将坚持人与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坚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可分割和内在统一,以承认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不仅要支付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要支付其生态等其他价值。

二认识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确立当代自然观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维阐。

,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的自然观就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创立了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

从本体论来说,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指向的自然界,是现实的自然界,而不是抽象的自然界,是被人类的本质力量中介了的实践的人化自然界。

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要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去把自然界“人化”.是因为马克思历来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把握自然的最基本的方式。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文明价值。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各方面的表现和追求。

通过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维探索中得出: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着天然的耦合性,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中蕴涵有丰富生态文明价值。

马克思多维自然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法国著名的生态主义者作为人类自然观的精华,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类应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论,确立正确的生存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方面推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不断实现现代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出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以“主宰者”、“统治者”面目出现的“控制型”、“征服型”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从“自然一人一社会”的整体有机性的系统思维方式出发。

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提高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高度来审视,从而把生命联合体利益、人与自然的利益共同体作为道德的终极目标,本质上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只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

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从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辩证地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

为人类指明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价值观视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

否则,人类仅把自然界当作征服的对象,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还会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所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是马克思自然观告诉我们的惟一选择。

三新中国初期,毛泽东的自然观对当代自然观的影响。

毛泽东自然观,是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自然界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这是辩证唯物论关于运动、变化、斗争和发展的自然观。

科学生态文明观是科学发展观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辩证思想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总称。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其中对毛泽东自然观思想实现的转变是最有突破性的。

一)理念的转变:“斗争理念”向“和谐理念”见过初期,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这是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责任。

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提出“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号召和领到全国人民进行又一场“战争”和“革命”。

他形象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成一场新的“战争”和“技术革命”,表现了他对待自然界的“斗争理念”。

我们把其归为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

在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为敌,向大自然开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

在这场新的“战争”和“革命”中,按照毛泽东思维逻辑的发展,胜利者和生存者只有一个即人类自身,自然沦为人类征服、改造和宰制的对象,而其结果是生态恶化,“自然必死”成为必然,同时预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和困境‘。

环境:“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人民发展经济,建设新国家,把思想的重心全部放在经济上,强调发展就是增长。

从一方面说,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发展经济解决很大部分人现实存在的温饱问题。

发展经济促进生力的解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前面所说,发展经济的思想还在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上,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的掠夺和盘剥为前提的,人类生产生活处于“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废弃”的循环之中。

由此造成,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污染物和人工制品的积累、扩散,野生动植物的空间日益被挤占,地球的生态健康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这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科学生态文明观是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基于实提出的指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

文明意味着对动物本能生存方式的超越,人类必须以文化生存的方式生存在地球上,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是自杀式的文明,当工业文明将反自然倾向推向极端时,人类遭到了生存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它汲取了原始文化“亲自然”的优点,又继承了现代工业文明民主、法治等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人自然的和谐共生,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产资源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从建国初期生产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恶性循环逐步向良性循环的转变。

这是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自然对人类的要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之路。

社会环境背景的不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不同,这必然造成实践的差异。

20世纪的前半期,内忧外患,中国社会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完成建立新中国的伟业,战争成为争夺领导权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现状,发展经济、建设国成为当时毛泽东领导新中国人民奋斗的最主要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