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理解方山子之“异”的内涵,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理解方山子的个性及其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因势利导1.同学们看过香港电影《河东狮吼》吗?影片讲述了风流才子陈季常和他的妻子柳氏之间的故事。

传说苏东坡与陈季常是好朋友,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饮酒聊天。

他们在饮酒时,喜欢请来美女歌舞助兴,可陈季常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常常用木杖敲家里的墙壁,宾客面面相觑,只能尴尬离场。

为此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

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这个成语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由此陈季常成为了怕老婆的典型代表。

那么,在苏东坡的文章里,陈季常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呢?今天我们走进《方山子传》,一起来了解了解他。

2.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3.传: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等,一般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

二、循序渐进要求: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解决下面的问题。

1.通假字。

①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②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2.词类活用。

①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②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⑤鹊起于前: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

3.一词多义。

之:①而岂山中之人哉( 的,结构助词)②余既耸然异之(他,代词)③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鹊,代词)闻: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相闻,此指往来)②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名声,名望,名词)使:①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假使,连词)②使骑逐而射之(派,让,动词)4.古今异义。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②折节读书。

(古义:改变作风,志趣。

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③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④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

今义:妻子。

)5.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

(等同,相似)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神色)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名声远播)此岂无得而然哉。

(这样)见其所著帽。

(戴)6.文言句式。

①徒步往来山中。

(省略句)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判断句)③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④呼余宿其家。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⑤鹊起于前。

(状语后置句)⑥岁得帛千匹。

(定语后置句)⑦然终不遇。

(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为而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③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隐隐出现在眉宇之间,又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然而方山子出生于累世都有功劳的门第,应该得到官位,如果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声名了。

⑤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但他都舍弃而不取,独独到这穷山中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三、析毫剖釐1.指名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方山子名字由来;方山子现状;方山子往事;方山子家世;方山子与光、黄间异人的不同。

2.给方山子建档案(对传主形象有初步了解)名: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号的来历:其所著帽,方耸而高,似“古方山冠”住址:光、黄一带的岐亭职业:自由职业者经济状况:赤贫(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家庭背景:富二代、官二代(世有勋阀,当得官。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生平简历: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方山子怒马射鹊,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晚年(今时)——遁于光、黄间,居岐亭,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

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3.探究:从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陈季常有用世之志: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陈季常有用世之才:“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陈季常有“显闻”“富乐”的条件:“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陈季常来此后的态度: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方山子的“异”表现在:人生道路: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生活态度: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精神面貌: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人生境遇: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4.方山子“异”的内涵实质。

方山子“异”在皆弃不取,享受所得。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

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这是方山子之“异”第一层含义——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不容易。

方山子之“异”的第二层含义——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5.作者描写方山子的方法。

正面描写: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正面衬托: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反面衬托: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四、疑义共析1.苏轼与方山子有共同遭遇吗?明确:怀才不遇。

2.苏轼为什么会来到黄州?(引出创作背景)明确: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对官场心灰意冷的苏轼,在黄州纵情山水,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

在黄州,遇到了老朋友陈季常,他乡遇故知,自然要相互打听近况,苏轼于是将原因告诉了陈季常。

3.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

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

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4.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

5.文章主旨: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五、引伸触类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明确:⑴把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

⑵奇妙的构思。

叙述:概述方山子→他乡遇故知→倒叙→补叙→对方山子之赞颂。

从结构上看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⑶奇妙的语言。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

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⑷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2.课堂结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当代中学生不仅应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锲而不舍”的恒心,“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心;还应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态度。

苏轼对照方山子,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方山子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