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优秀教案

生物优秀教案

生物优秀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

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

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的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娃娃鱼)、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

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

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授(一)、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是蛙的共鸣器。

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

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

我们看到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

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

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

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三)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三、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四、作业: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五、板书设计:(一)、两栖动物的生殖1. 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2. 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3. 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1. 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 --幼蛙—成蛙2. 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外部结构呼吸器官生活环境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成蛙无尾,有四肢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3. 变态发育:4. 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5.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6.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7. 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动的火花——人教版《酶的作用和本质》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5)班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学本质。

(2)了解科学家研究酶的化学本质的历程。

(3)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学习设计实验和亲自进行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

(2)初步学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学会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的学习,认识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与争论中前进的,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学习科学家们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2)认识科学实验的价值,养成科学猜测的习惯。

(3)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诚实的科研态度。

【教学过程】一、激发生命中求知火花、揭示学习课题1.教师自我介绍:老师来自江苏北部丰县民族中学,并号召大家为来欣赏大家学习探究能力的各位专家老师鼓掌。

【设计意图】新班级上课,首先要消除学生陌生感和紧张感,简短的自我介绍和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能起到良好效果。

学生只有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才能被激发出学习的欲望。

2.播放两段视频。

先播放一段汽车发烧友挑战难度的视频,再播放一段挑战速度的视频。

【设计意图】两段视频的目的都是想通过声音和刺激性的画面来兴奋学生接受信息的感知器官,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两者设计目的又略有侧重:前段视频旨在让学生感知完成任务的难度,为加热能够提高化学反应埋下伏笔,后端视频则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速度,为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做下铺垫。

3.老师介绍体内细胞存在的H2O2,而这种化学物质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引导学生不能通过加热和加入二氧化锰等无机催化剂的方法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从而自然的向学生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主角:酶。

【设计意图】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对H2O2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来加以构建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让生命动起来,闪耀出活动火花(一)探究一、酶的作用1.教师用简短的话语总结出加快化学反应的常见途径。

帮助学生设计出实验设计的表格,并让学生通过快速的阅读,搜索出一些承载关键信息的知识表征,即关键词,并用这些关键词向大家通过说一说小活动,玩完善出表格中的实验步骤。

活动一、读一读(速读)2.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并找出表格中所需要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教材中已经对实验步骤做了简洁而详细的描述,但是一些关键的信息被隐藏在以文字为表征的信息中。

所以需要学生能够快速的找出这些关键词,并在表格中找到它们的合适的位置。

活动二、说一说(完成下表中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训练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通过一个学生为主要表述者,其他同学来补充纠正的方式来进行。

活动三、做一做3.让每小组合理分工,紧张有序地完成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