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

(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

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

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

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生:想!(热情很高)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

(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

──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生:想!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

)(3~5分钟)师:(读书完了。

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

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边画怎么样。

(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

)(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师:为什么?生: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

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

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

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

(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师:板书。

(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

(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师:谁来回答?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生:母亲?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

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生:指全部?师:全部什么?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

(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

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

所以……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

他们责任很大。

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生:”三代”生:“母亲和儿子”生:“背‘世界’”师:我们用哪一个?生:用“背‘世界’”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

(气氛达到了高潮)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

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生:起来读。

(“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

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

“稳稳地”也一个样。

“很”要认真地读。

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

(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

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

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

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

”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

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

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

(板书:“‘依’母亲)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

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

(板书)“‘邀’母亲”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

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