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口蹄疫及其防控策略ppt课件
口蹄疫及其防控策略ppt课件
渐好转;部分动物,特别是幼畜,会因恶性口蹄疫
而死亡;部分动物,特别是牛可转为持续性感染。
口蹄疫临床症状-牛
早期症状:奶牛产奶量突然减少,厌食、精神沉郁和发热。 1天后,口腔及周围、蹄部和乳房,乳头上可发现水泡。 在 8-12小时内随着液体的积聚变得更加凸起。在形成水泡的急性 病程中,口腔疼痛,感染牛的唇和下腭震颤,分泌过量唾液( 流涎),在水泡破裂后流涎更明显严重,常出现白沫状口水, 粘稠的唾液。 舌面上皮逐渐坏死,并在1-2天内破裂,留下无表皮(露肉 )的红色糜烂(烂斑),抓舌(检查)可加速破裂导致大片舌 皮脱落。 出现水泡的部位还有:鼻孔内和口鼻凸出部。鼻孔中的病损 通常很小,愈合后表面形成结痂。
口蹄疫临床症状-牛
蹄部病损造成跛行,不愿意移步和间歇性的抽动腿脚。 在感染急性期动物的鼻腔和眼常有浆液性-脓性排泄物。 口腔病损消退很快。一旦水泡破裂,血清纤维蛋白就开 始填补创面,4天左右整个创面被纤维蛋白组织覆盖,7 天后几乎完成全部上皮的重新生成。蹄部病损与口腔病 损痊愈过程相似。 成年牛口蹄疫的死亡率很少超过5%,但幼小牛犊可 达90%。小牛犊突然死亡是由于心肌的多点坏死造成 的,通常在水泡病损症状出现之前就发生死亡。
绵羊的FMD病损 A)绵羊蹄部在趾间有一个破裂水泡。 B)绵羊蹄沿冠状带有一个破裂水泡 C)绵羊舌面和齿垫上的烂斑。 D)绵羊口腔,齿垫和上唇有烂斑
口蹄疫研究理论突破和技术发展
1514 在意大利最早记录了口蹄疫,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1546 描述(记载)口蹄疫 1897 确认病原因子,首例由病毒(FMDV)引发的动物疫病 1920 证实豚鼠对FMDV易感; 1922~26 确认FMDV三个血清型,O、A、C 1925 第一次抗FMD免疫接种 1927 确认血清型内的抗原性变异 1930 在动物体外培养病毒 1931 第一次计算病毒的大小 1943年 发现每个血清型有不同的亚型,1986年后研究减少。 1947 用舌组织块大规模培养病毒 1948 确认非洲三个血清型(SAT1,SAT2,SAT3) 1951 利用乳鼠作为实验动物 1952 在荷兰大规模免疫接种 1954 确认第七个血清型,亚洲1型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口蹄疫及其防控策略
家畜口蹄疫简介
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临床症状 口蹄疫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口蹄疫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是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 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 类动物疫病。 侵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畜种及其它家养 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余种。素有 “政治经济病”之称。
口蹄疫临床症状-猪
早期症状:跛行、发热、精神沉郁、厌食。蹄部表现疼痛, 病猪卧躺在地,不愿活动,蜷缩、弓背或者采取犬坐姿势。 病猪蹄部发热,沿着趾或附趾的冠状带呈现白色。这些部位 很快充满液体而变成水泡。大约1天后水泡破裂,留下红色的、 裸露的烂斑。在蹄踵球部和趾间也可能形成水泡。蹄部严重的 病损可导致蹄甲脱落。 在口鼻吻突上面的水泡在破裂前含有数毫升液体。水泡也可 能出现在乳头和乳房上。 怀孕母猪可能流产。吃奶仔猪可能死亡但不出现水泡。 仔猪死后心脏呈现心肌黄色条纹,俗称‘虎斑心’ 。 猪水泡病损的痊愈过程与上述牛的相同。
水泡一般出现于感染后14~16小时。
病毒血症阶段
通常在原发性水泡出现数小时后,大量的病毒由原发性
水泡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病毒血症。此时,机 体产生全身性反应,引起体温升高,出现全身症状。人工 感染后20~26小时,血液和部分内脏中含有大量病毒,56 小时后则显著减少。
继发性水泡阶段
口蹄疫病毒对口、鼻、蹄、舌、及乳房等处的上皮 细胞有极强的亲和力。继病毒血症之后1~3天,病毒随
牛的FMD病损 A)流涎),白色泡沫状。 B)小肉牛蹄部(发白的区域)出现早期水泡 C)牛乳房,乳头上出现水泡。 D)小肉牛舌面未破裂水泡和齿龈上的破裂水泡
牛和猪的FMD病损 A)小肉牛口腔,舌面和齿垫上有病损。B)小肉牛口腔,齿垫和齿龈上有烂斑。 C)小肉牛舌面、齿垫和齿龈上的病损,D)猪的心脏,心肌坏死(黄色)
由于多种动物的易感性不同,也由于病毒的数量 和毒力以及感染门户不同,潜伏期的长短和病状也不 完全一致。
浆液性渗出(或原发性水泡)阶段 病毒血症阶段 继发性水泡阶段 转归阶段
浆液性渗出(或原发性水泡)阶段
口蹄疫病毒由消化道粘摸、呼吸道粘摸或损伤的皮肤 三种途径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迅速 繁殖,引起浆液性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泡,称其为第一期 水泡,此时,感染动物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只表现轻度 发热,因此往往不容易发现。在第一期水泡的上皮细胞和 水泡液内,存有高浓度口蹄疫病毒。人工感染时,浆液性
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粒子直径28-30nm, 分子量为6.9× 106道儿顿,由结构蛋白VP4、VP2、VP3、 和VP1各60分子组成的衣壳包裹一个分子的RNA组成,中 心是紧密团集的RNA,外周包裹着一层薄的(约5nm)衣 壳 。
FMDV 电镜照片
FMDV X-射线衍射图
典型口蹄疫病理发生阶段
着血液循环,抵达嗜好部位如口腔粘摸、舌面、鼻端、
蹄冠状带趾间、趾底等部位的皮肤表层组织内,继续繁 殖,形成继发性水泡,称作第二期水泡。此外,病毒还 会在全身有关腺体如胰腺、唾液腺、乳房腺泡与腺管上 皮细胞、直肠及肾脏的上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内大量繁
殖。口蹄疫的特征性症状在该阶段出现。
转归阶段
随着第二期水泡的发展、融合、破裂,体温一般 随即下降,逐渐恢复正常,病毒从血液中逐渐减少 以至消失,病畜即进入恢复期。此时,多数病例逐
猪的FMD病损 A)猪鼻吻突上有未破裂的大水泡。 B)猪蹄部早期未破裂水泡(发白的区域) C)猪蹄趾和附趾沿冠状带上的水泡。 D)一只猪蹄的角质组织(蹄甲)脱落 Nhomakorabea拱背
吮乳仔猪急性死亡心脏病变
口蹄疫临床症状-羊
绵羊群或山羊群感染的第一症状通常是突然发现许多羊严重跛 行,并伴随有精神沉郁、厌食和发热,或者幼畜的突然死亡, 羊羔死亡率很高。 在乳头和阴门处可能出现水泡。公羊包皮上可能出现水泡, 不能或不愿配种。 跛行的羊很可能发现其蹄部发热,触摸时疼痛。在蹄趾间、 蹄踵球部和沿冠状带可能发现水泡。 齿龈上水泡不常见,即使有水泡,也很快消退。 山羊的病损通常比绵羊少且轻,迅速痊愈,尤其是口腔中的 病损。 羊典型口蹄疫症状较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