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7年
全国现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近万家,全年演出42万场,观众4.7亿人次。
2002年,北京各类文艺演出1.7万余场,观众约1300万人次,总收入3.85亿元;日均上演40余台剧(节)目,每天约35600人次观看。
创演出场次、观众人次最高纪录。
近几年,中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红红火火,特别是去年文化部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后,演出市场的喜人形势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中国演出市场持续红火,究其原因,是因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带动了整个演出市场的活跃繁荣。
这一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特别是中央直属表演团体,在强化精品意识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创作、上演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如中央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东方歌舞团的《蔚蓝色的浪漫》、中国歌舞团的《秘境之旅》、北京人艺的话剧《万家灯火》……。
《蔚蓝色的浪漫》已创2000多万元的市场业绩,场均收入20多万元;《万家灯火》票房迄今达500多万元。
一改主旋律作品以往只得奖、无市场的状况,从而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旋律与市场结合的新路。
二是表演艺术剧(节)目立足观众,立足市场,质量提高明显,表演形式多样:严肃音乐、经典芭蕾、娱乐小品、广场演出、民俗表演、农村小戏……可谓大型演艺场所好戏连台;歌舞娱乐场所十分活跃,为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了观赏的多样性选择,满足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是涉外演出大大丰富了国内舞台,并形成品牌化趋势。
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吸引世界知名文艺表演团体参与,逐步赢得相当的国际知名度。
另外,其他高水平的演出亦此起彼伏,如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美国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演出,甚至吸引了许多外地观众专程赴京观看。
但随着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演出单位和个人“一切向钱看”,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致使色情淫秽表演在农村集镇、歌舞娱乐场所时有出现;有的演员瞒天过海,偷税漏税,假唱、假冒他人名义演出,欺骗观众;少数演出公司违法经营,擅自倒卖演出项目;或由于演出合同不完备,导致演出活动中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还有打着“人体彩绘”旗号,进行所谓“行为艺术”表演,哗众取宠,招徕观众……。
这些已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中文化艺术表演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市场化的道路,才能促进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
首先,应采取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本和社会优秀人才进入演出剧(节)目的创作和演出营销领域。
去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健全演出市场自身的发展,文化部修改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大幅度调整了演出市场准入政策,取消了演出单位主体资格的所有制限制,全面对内资开放,凡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投资兴办演出单位,举办演出活动。
此后,政府将继续推动这项制度的完善,通过进一步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国家规定。
演出产品的营销始终是表演艺术进入市场的薄弱环节,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许多优秀剧(节)目,因营销不力而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
去年的政策调整,确定了演出经营、经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规范了演出经营活动,使许多地下经纪人浮出水面。
今后,要积极发展演出中介组织,鼓励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公司结合,拓展艺术产品的传播渠道,促进艺术产品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并努力遵循“多出进好”原则,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引进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风格流派的最高水平的文艺节目。
目前,外国在华的歌舞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中表演的多为俄罗斯等独
联体国家的舞蹈团和菲律宾的乐队。
今后,要平衡国别,适当增多引进欧洲、北美和拉美等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民族文艺演出,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洋为中用。
在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如通过推广演出季,建立演出院线制等方式传播先进文化。
我们应想方设法将中国的表演艺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此类产品涉足国际演艺市场不深,所占份额不高:以杂技为例,中国是一个杂技王国,每年获国际大奖的节目不胜枚举,但在国际杂技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全国全年杂技演出的总收入,尚不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个团的收入。
对此,除通过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向国外推广我国各民族特色剧(节)目和半个世纪以来的优秀剧(节)目外,还要努力拓展商业渠道,通过市场运作进入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主流演出市场。
中国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建国以来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条件得天独厚,只要充分准备,长期规划,根据国别、地域和观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包装、推展,中国优秀的表演艺术产品,一定能在国际演艺市场占据一席。
近年,韩国文化抢占我国文化市场的势头强劲,已在我国形成“韩流”,韩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推广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鉴于此,文化部要求申办涉外演出公司的单位必须具备向国际推广中国优秀剧节目的良好业绩。
现代的表演艺术且不可忽视与高新科技的有机结合,要善于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包装创作,还要学会利用高新技术的载体、理念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为整合文化资源,传播优秀表演艺术产品提供良好机遇。
文化人不仅能够创造先进文化,还要能够担负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
(中国文化市场网2004-02-17)
百老汇能给中国演出市场带来什么
号称“中国民族百老汇第一秀”的《梦·云南》,日前在昆明的云南艺术剧院撩开神秘面纱。
作为百老汇在中国“本土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梦·云南》在展现云南旖旎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不仅踢踏、原生态表演、民族舞蹈、杂技、魔术、马术、水中芭蕾共聚一堂,飞机、老虎、狮子、飞鸟甚至一起冲上舞台,充满声光电舞台特技的歌舞,以极其绚丽的视觉冲击,饱满丰富的梦幻情节,使整个演出过程成了一次充满欢乐的互动。
随着《猫》、《狮子王》、《妈妈咪呀!》、《42街》等百老汇经典剧目的相继涌入,中国演出市场已经走过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演出商也开始“抬眼看世界”了:百老汇长盛不衰、所向披靡的幕后秘密,又将给中国的演出市场带来些什么呢?
打造视听盛宴
“秀一个云南让世界看”,为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在艺术创作上,《梦·云南》聘请了美国百老汇艺术中心、中国东方歌舞团、俄罗斯国家歌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战友歌舞团等著名演出机构的众多优秀艺术家参与创作。
并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担任艺术顾问,由美国百老汇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官
“百老汇的音乐剧差不多有一半多的票是被当地的游客买走的。
”官明军不仅在美国百老汇艺术中心任过艺术总监,还参加过著名的老汇歌舞剧《猫》的演出,他介绍说,美国百老汇每天有几十场演出,且场场爆满,基本是靠各地游客支撑票房,俄罗斯的《天鹅湖》全年每天都有演出,票房也基本上来自世界各地游客。
“试想,这么频繁的演出频率,如果只靠当地市民,能撑几场?”官明军称,如今的演出大多集中在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市场,上千万元的投资,演不了几场,其他小型的演出能量有限又挤不进来,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一方面演出方赔不起,一方面观众方买不起,使双方都缺乏应有的热情。
把演出定在旅游城市昆明,官明军自有他的打算:“白天,人们可以饱览美丽的云南风光,而晚上,则能坐在剧院饱览云南民族风情。
”这是官明军理想中的自然和人文的最佳结合。
有调研结果显示,观光客看演出的心态和平时以欣赏艺术为目标的本地观众大不同,除了得到即时性的愉悦感外,他们看当地演出还希望能从中看到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和本地文化典故等。
官明军说,其实百老汇演出风格也是根据观光客的需求而形成的,热闹绚丽,歌舞旖旎场面华丽,一派盛世狂欢。
吸引民间资助
尽管百老汇戏剧有八成亏本,但愿意为之一掷千金的私人、基金会、公司等社会力量还是争先恐后,因为有研究机构的分析显示,投入剧院表演艺术1美元,能带来的附加值是4.3倍,对纽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拉动作用。
据记者了解,今年3月,民营企业云南港鑫集团投资5000万元用于《梦·云南》的制作和市场化运营。
从今年9月28日《梦·云南》迎来首场演出,截至11月20日,总票房收入约700万元,观众人次超过4万,平均上座率达九成,单场最好票房达到20万元。
因市场反响大好,近年来各地专门创作的旅游演出相当火爆,像北京的舞剧《功夫少林》和歌舞剧《大中华乐舞》、青海的风情花儿剧《六月天》等,四川的旅游演出更是成井喷之势,以川剧为主打的《蜀风雅韵》、《芙蓉国粹》、《锦城之乐》、《金沙》等多台旅游演出同时出现,这些演出大多由当地政府扶植、企业资助,并都获得较好的票房。
官明军表示,他这次回国执导《梦·云南》也是基于对国外这类演出产业的良好反应做判断的。
他说,国内的艺术团体常经费不足,演出不足,且市场演出市场模式类型单一,开发这一类型文化产业是一条出路。
“我们要引进百老汇的成功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搭建国内演出产业的商业平台。
”在官明军看来,搭建好院线这个平台,中国自己的艺术产品也可以最大化地转化为市场价值。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