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篇一: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目录一、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 1)1、灾害与心理影响 (1)2、心理影响的表现与策略 (2)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2)我国危机事件处理的典范 (3)3、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方式 (3)伤者、家属、救援人员是干预重点 (4)一天之内创伤体验最为清晰、强烈 (4)心理创伤和伤势轻重无关 (4)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 (4)过度关爱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5)4、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途径 (5)构建独立的体系 (6)加强信息透明度 (6)规范媒体行为 (6)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 (7)四、参考文献 (7)五、致谢................................................( 8)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心理研究——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摘要有人以XX年非典事件作为分水岭,提出XX年以后我国进入危机的高发期,而在之后的5年所发生的危机事件,比此前的5年要多出数倍,所以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稳定社会局面,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事件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害,更要重视危机事件对人们心里造成的影响,灾害后的心理干预问题一直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服务问题为例,从政府、媒体、公众几方面浅谈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心理干预;途径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时常会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其中大致有以下几类:火灾、地震、风暴、海啸、冰雪灾害等,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无疑会对相关群体的心理起极为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以公共安全为首要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提高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心理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社会性和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

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

公共性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

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稳定社会局面,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灾害之后的心理辅导问题为例,浅谈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方式的途径问题。

一、灾害与心理影响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各种灾害,从而引发公共危机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和毁灭,会造成焦虑、紧张、恐惧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长久心理伤害。

灾难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帮助灾难亲历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对技能,面对和走出可能的心理阴影。

而各级各类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心理冲击的化解、心理问题的疏导,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有效参与。

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因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会给受害人群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破坏。

在大规模灾难发生后,幸存者、救援人员、死难者家属、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易感人群等直接或间受到灾难影响的群体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为人事感性生物,感官在长时间接触某类情绪后会发生共鸣,这种不经意间的共鸣也被称作心理暗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三国时期关于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了,而在灾害之后,人的思想始终处于紧绷状态,这时候如果加入心理干预,那无疑会对心理创伤的抚平修复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相关的灾难心理研究表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支持率成反比,即所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就越低。

近年来,并不缺乏类似的事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在多年后,仍有部分人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中。

这与当时没有提供及时、必要的心里干预、心理健康辅导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

XX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心理专家首次实现了灾后24小时内的现场救助。

XX年SARS 期问,我国心理救助力量首次大面积、全方位地介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中。

XX年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是危机管理不容小视的组成部分。

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灾难性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人群的援助就不仅仅是房屋重建、弥补经济损失这么简单,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对灾难的恐惧心理以及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问题,对于类似的这些方面,心里干预辅导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危机管理机制中对心理救援有着明确的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国家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都有心理干预的相关规定。

XX年汶川大地震中,国家更是发布了《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地震灾区灾民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二、心理影响的表现与策略(一)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XX年“非典”期间,在广州市接触到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一些医护人员,最初由于没意识到这一疾病的传染性被陆续感染上。

医护人员纷纷病倒的消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悄然在广州市大面积的扩散,众口铄金,越来越耸人惊闻。

还有人称这类肺炎“打个照面就死”,甚至“上午传染,下午死”,还有人称“不少医护人员已经死亡”,当年2月10日,传言进入高潮,并从广州市向珠海、深圳等其他地区蔓延,随后又向海南、香港等邻近地区传播。

自当天起,抢购板蓝根、白醋。

口罩等风潮以异常的速度席卷广州,6、7元一包的板蓝根买到70元,20元一瓶的白醋更是被一抢而光。

而位于广州东部、距离广州约200多公里的广东省河源市掀起了一股罕见的抢购抗病毒药品的风潮,只要药盒上标明抗病毒、预防病毒的药物,被当地市民疯狂抢购,据说,这是因为一种不明病毒正在当地流行,传染性之强无法可防,病势之汹涌无药可治,有医生告诉亲朋好友,得预先吃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的药物,传言中,两个高烧患者在河源市人民医院住院,结果病情都无好转,接诊过他们的医护人员却病倒一大批,已经有医生护士死亡,恐惧刹那席卷全城。

这个案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导致的传言、谣言的泛滥所造成的,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会进一步加深信息传播的混乱,使组织在面对信息资源匮乏、传播渠道不畅等局面的同时还必须遏制各种传闻、谣言的扩散,正是由于危机中群众频繁地收到“信息流”和“影响流”的交互影响,组织对信息的控制才显得尤为艰难。

(二)我国危机事件处理的典范XX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瞬间天崩地裂,天地哀鸣,地震发生后,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抗震救灾活动,一时间,几乎整个世界都将视线聚焦到了那片瓦砾遍布的土地。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迅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援受灾人民;紧急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调集部队立即从南北两个方向向震中地区前进,争分夺秒抢修公路,并协调各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将救灾物资运进灾区。

5月底,在抗震救灾工作顺利确保“大灾之后无大害”的情况下,迅速制定并公布了灾区重建规划。

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面临突发性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地的媒体机构24小时滚动播出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各大报纸拿出最重要的版面,第一时间传递灾区的信息;各大门户网站开辟出专门耳朵页面,就连手机短信也定时发送抗震救灾的最新消息。

全国人民都仿佛置身灾区,亲历苦难。

一时间,名族零距离空前高涨,万众一心,共度难关。

在汶川地震中,从中央到各个地方,甚至海外的各个机构和朋友都会回了重要的作用。

上传下达,工作安排及时、紧密有序,是我国危机事件处理的典范。

三、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方式公共危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多重的,但在大体上可以分成两次,即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其中有形影响即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受到损失;无形影响则是精神层面上的影响。

在灾害发生时,人的生理和心理受到巨大的压力,既有来自外界的、也有来自自身的,例如有些人在幼年时因为受到某些刺激从而导致成年后的一系列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和处事方式,这些其实都是当时巨大压力下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如果在当时监护人及时发现并加以开解(心理干预),或许就能抚平那一系列伤痕,而当灾害来临,无论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都会被巨大的压力所侵袭,一个处理不当,或许会对公共安全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当然这是在单人的情况下,如果是一群人呢,众所周知,当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其危害往往是大面积的,而人们在面对危机事件的刺激时,个体的应激反应由于受到社会公众其他人的影响将会出现趋同性,形成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应激反应,从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扩散或破坏程度使事态变得更加的复杂和不可控制,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多数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或肢体表现,很难保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的心态,因此,公共危机事态下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色彩,在灾害中,在民众的周围,恐惧是呈辐射状蔓延的,死亡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并不是某个“专业机构”能够承载的,它需要硬性的支撑----心理干预,自汶川大地震起,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灾害事件后救援的重要一环,其中就各类危机事件总结了一些心理救援的细节和关键点。

(一)伤者、家属、救援人员是干预重点一般说来,亲身经历灾害的人是最容易留下心理创伤的,所以心理援助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在各医院进行治疗的受伤人员;其次,在事故中受伤、遇难者的家属也会因悲痛而卷入灾害中,他们也是援助的重点人群,因为,悲哀就像恐惧它是呈放射状扩散的,参与这次事故紧急救援的全部人员,也因为第一时间目睹了灾难发生的情景,使得在救援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可能掩盖了心理创伤,而在紧急救援过后,他们有可能同样出现心理创伤,需要得到心理援助。

(二)一天之内创伤体验最为清晰、强烈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天内,受创伤者的创伤体验时最为清晰且强烈的,所以此时的评估结果最为可靠,而及时的干预也能有助于他们迅速摆脱创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