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日期:2008-03-11] 来源:《规划师》2005(05) 作者:谢凝高[字体:大中小]摘要: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在风景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应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尽力完善。
在国家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独立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关键字: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旅游规划;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Key Scenic Spots Planning and Tourism Plannin gXie NinggaoAbstract: The master planning of a scenic spot is a comprehensive planning,of which the special tourist sightseeing planning is an integrated part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carry o ut a special tourism planning for the scenic spot because full consideration has been give n to the consult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planning at the stage of master planning and d etailed planning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scenic spot. Therefore,within the national scenic s pots,it is not only unnecessary to carry out separate planning for b...Key words: Master planning of scenic spot; Tourism planning of scenic spot; Relationship;1、相关概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称风景区)规划,是以风景资源的调查研究及其鉴定评价为基础,根据资源的价值及其分布规律,在保护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相关法规确定其功能、性质、建设及其可持续利用原则,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价值很高,内容丰富,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考察和规划。
规划的重点是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空间关系,确定合理容量和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与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其价值达到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或自然文化)遗产,达到国家级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源于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相当于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并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或自然文化遗产接轨。
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
游览是风景区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是惟一功能。
它连环带动地区和国家的巨大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效益。
2、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
以下仅从有关风景区的法规和科学的角度,概述风景区规划中的主要内容。
2.1风景资源评价风景区是自然文化价值很高的综合体,因此风景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科学评价,其主要方面包括:(1)地理位置,包括数理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演变与风景区的自然文化关系。
(2)自然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价值。
地质地貌是地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遗迹,也是构成风景区景观空间的基础,又是气候、水体及生物多样性的载体。
根据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相及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研究,得出某风景区地质地貌学价值属世界级、国家级或地区级的结论。
生物生态学价值,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及具有科学保存价值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如衣、食、住、行等。
间接使用价值是保全本底作为人类精神和科教活动所需的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启智、创作体验等价值,还包括间接地支持风景区外经济社会的环境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
风景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实验室,其潜在价值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3)自然美学价值。
由于审美观念和素养的差异,世界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都存在各自的审美观,不同于自然科学有统一的标准。
但也有共同的审美观。
根据中华民族悠久而传统的审美观,对山水自然美的评价,一般包括形象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静态美、音响美、嗅觉美等要素。
形象美是风景美的主体和基础。
就我国传统山水审美观而论,形象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
以宏观的形象美为基础,相应地展现出中观、微观及各种美学元素,如色彩、线条、动静、声响等有机结合,构成各有特色的风景美学价值。
(4)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名山有数千年历史,现有的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部分在唐宋时代即已成为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其精华以自然为主,且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而是“点缀得宜,不掩其胜”相映生辉。
这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从帝王到百姓,到儒、佛、道,都把名山作为大自然的原型、代表,加以保护,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留下祭祀、宗教、游览、启智等大量文化遗产。
因而,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价值,这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突出的。
风景资源的评价是风景区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的基础,因而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否则就会产生盲目性,导致破坏性后果。
2.2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风景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和利用,都是以保护为前提,这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共识。
保护的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区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这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标准。
我国风景区的历史,就是一部山水风景的保护利用发展史,中国早在农耕文明的前期,就产生并形成了天下名山体系,名山从普通经济开发对象中被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作为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祭祀、游览、审美、创作体验和探索自然奥秘等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
为防止经济开发对名山的破坏,古代曾有帝王下旨:“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并形成“山上游,山下住”的旅行住宿与游览观赏方式,有效地保全了天下名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地发展了名山精神文化功能,并带动了山下的经济社会发展。
美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产生了国家公园,历经百多年的世界性“国家公园运动”,国家公园体制己遍及世界各国。
公园由国家管辖,并立法保护,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
发展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功能,是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接轨方向,尤其是发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科教功能。
当今世界已迈向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1972年,联合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签约国“竭尽全力”做好“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传播,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同时保护好国家遗产。
人类遗产由家族保护、国家保护发展到今天的全球保护,经历数千年。
保护的最高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区地质地貌、水文水系、植被生态、气象气候及文化遗产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2.3分区保护利用—功能分区为了使风景区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功能分区,或称分区保护利用。
(所谓功能分区,包括大分区和小分区。
大分区是指风景内和风景外的功能分区;小分区是指风景区内的功能分区。
)中国古代天下名山,如五岳的“山上游,山下住”,就是山上是精神文化活动区,山下的岳镇是旅行游览者的食宿基地,如泰山之麓泰安镇。
今天的风景区遗产地,如九寨沟,亦继承了大分区的传统,规划设计遵循“沟内游,沟外住”的内外功能分区原则。
现代各国的国家公园,亦普遍实行分区制。
第二届世界国家公园大会第十二项决议,要求各国国家公园的利用采用分区制系统,并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旅游设施建在国家公园以外,并尽量不使用机动车。
加拿大国家公园法规明确规定:“不应允许在一个国家公园内对自然资源进行商业性的勘探、开采或开发”。
“商业服务与设施,如旅馆、商店和服务站及公园管理楼等,凡有可能均应设在国家公园的邻近地区。
”“分区制是国家公园进行规划、发展和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分区制作为一种手段,是用以保证国家公园内的大部分土地及其生物资源得以保存其野生状态,把人为的设施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根据我国风景区的资源价值和特点,风景区内一般可分为5个功能区:(1)生态保育区。
生态价值高,不对游人开放,允许科研人员进入考察研究,如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
(2)特殊景观区。
自然美学价值高,开放游览、审美、创作体验等活动,不允许建机械交通和过夜设施,可修步行道和解说系统。
(3)文化遗产保护区。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分布区,在保护好文化遗产原貌的前提下,开放展示、参观,以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不许改造、扩建和毁坏文化遗产。
(4)服务设施区。
为区内游憩区,可设置过夜设施,以安全、卫生、简朴为原则,不建豪华宾馆,可修建公路。
(5)一般控制区。
根据我国风景区一般都有农村、田园的特点,考虑原住民的发展,改变粗放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村落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形式,使之与风景区的景观协调。
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原住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如开办家庭旅馆等,照顾原住民的利益。
随着地区城镇化的进展,为山区农民迁居城镇创造条件。
此外,为了保护风景区的完整性,还要确定外围保护地带,防止污染和不协调的开发建设对风景区造成影响。
2.4风景区的环境容量与人工设施规划《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军事冲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各种灾害和大众旅游及其失控的旅游开发,都对遗产造成威胁”。
对我国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威胁最大的是超容量的游人尤其是过度的旅游设施开发,造成风景区尤其是核心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导致风景区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严重破坏了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在多数风景区应落实拆迁规划,尤其是核心区经营性设施,应只拆不建,并迁往区外旅游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