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讲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第十一讲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 符号资本:感知范畴,上面三种资本具有的象征 性质以及资本占有和运行的合法形式
• 三、权力与符号暴力 • 资本和权力是孪生兄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
种形式,资本的循环和冲突犹如硬币的两面;
• 在符号资本中关注的合法化问题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就是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和资本流动的合法化问题
• 支配和权力只是在摆脱了赤裸裸形式之下才能够被人 们所承认,也才能够顺利地实施,故,现实生活中支 配和权力关系总是隐藏在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
• 三、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 反思,即与常识和既有知识的决裂是社会科学研
究的基本要求。 • 借助于实践理论,布迪厄认为,学术事业和社会
实践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学术事业要求超然于 纷繁复杂的具体实践,进行最为彻底的反思,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 反思社会学的核心是对研究问题和研究主体作出 参与性对象化的社会学反思 • 反思社会学需要坚持一种几乎是怀疑一切的勇气, 需要通过场域、资本、惯习与实践的分析透视社 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并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 研究方法 • 反思保持着一种基本的信念:哲学、社会学、政 治学、道德关怀是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十六章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 理论
第一节 布迪厄思想的主要来源
• 一、马克思、韦伯的影响 • 布迪厄的思想综合了许多因素,既有马克思主义的,
也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既有解释学的,也有实证 主义的;既有哲学,也有人类学和社会学以及政治学 • 马克思和韦伯都是冲突论传统的奠基者,韦伯关于符 号暴力的思想,马克思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关注,是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 • 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剥削;自由和解放; 实践之重要性 • 韦伯:权力支配(含经济);悲观态度; • 布迪厄:文化象征权力意识形态与统治理论
成,因此科学研究应该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
• 找出实践背后的各种生成图式和转换规则; • 找出资本循环过程及其背后的基本生成规则
• 3、科学认识论的影响
• 科学认识论深刻地影响了法国人文社会科学 的实践
• 认识的主体既是理性的又是想象的;是实践 的、创造的,而非静观的;
• 科学是一个 不断革命的过程:“认识的断 裂”
• 惯习还兼具个体身体化的属性与社会化的属性,惯习将其自身深深地烙 在个体的身体属性上
• 阶级、集团之所以可能,是源于相似的客观条件下所构成的惯习的一致 • 布迪厄惯习概念的意图在于: • 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建构出来的,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 展示客观的物质条件、认知结构以及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 展示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 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影响 • 1、现象学的影响: • 丰富了关于社会世界的建构的观点; • “反思”思想对社会表象的悬置背后的先决条

• 惯习的概念,但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萨特的哲学, 往往是他批评的靶子
• 2、结构主义的影响: • 社会世界作为一种客观精神结构 • 世界是由各种关系构成的,而不是由绝对的实体组
主观主义认识论与客观主义认识论的通病。 • 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是客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
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社会理论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 • 学究式谬误往往将现实世界中的特例普遍化,忘 记了这些情形发生的种种复杂的社会条件 • 学究式谬误三种表现形式: • 第一,将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 • 第二,道德上的普遍主义; • 第三,审美上的普遍主义。
• 4、社会学传统的影响 •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功能主义、集体表象 • 布迪厄:发现社会支配的符号与物质根源 • 对美国“新实证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实践、关系与实践逻辑
• 一、实践与社会行动 • 自韦伯之后,行动理论是社会学家的核心理论,但是,各种
行动理论对社会行动做出了互不相同甚至是互相对抗的基本 假设,发展了不同理论传统的社会学,如理性行动理论与符 号互动论。 • 布迪厄行动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对日常实践的关注,即“实践 理论”: • 实践的复杂性。布迪厄反对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理性行动 理论与常人方法学等等关于人类行动二元对立观点; • 实践是紧迫的,同时又是模糊的。其紧迫性来源与实践的现 实要求;其模糊性来自于实践的前认知性 • 实践与利益的关系:实践行动者并非心无所求、漠然置之的 • 实践的认识论问题,解决怎样去认识实践和解释实践布迪厄 实践理论的三个关键概念就是实践感、惯习与实践逻辑
• 二是场域之外的,公众议题或者常识观念往往是相关研究 问题甚至主要概念的来源。
• 受实践与场域运行现实逻辑的影响,社会学的问题、概念、 理论和知识必须经受更为严格的批判与反思。
• 关于学术场域与教育的研究占据了布迪厄社会学经验研究 的主要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将社会学的社会学(反思社 会学)作为了社会学的最基本的构成基础,
• 二、资本
• 实践的经济学:实践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或者 象征利润的经济实践活动,其核心概念是资本
• 四种资本类型:
• 经济资本:由不同生产要素和各种经济利益组成 身体化的形式
• 文化资本: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文化物品, 存在三种形态(身体化、客观化、制度化)之中
• 社会资本: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其实 际或者潜在拥有的资源。
• 惯习也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脉络,确保了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 并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示的形式储存于每个人身上,与各种明确形式 化规则相比,能更加可靠地保证实践活动的一致性以及历史不变的特性
• 作为历时形成的习得图式系统,惯习使得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产生的各种 思想、各种感知和各种行为具有生命力,并在实践的绵延中再生产出来
• 在对实践活动的理解中,引入了涵盖心灵、认知、 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惯习概念;
• 正是在对惯习和实践逻辑的研究中,布迪厄逐步将 其理论视野从微观推向宏观,从局部推向全局,从 行动者推向社会结构与文化
第三节 场域、资本与权力
• 一、场域 • 场域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理解为一个各种力量冲突
的场所(冲突论观点);二是认为社会空间有着一定的结构 (结构主义观点); • 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 社会小世界事实上就是一个一个的场域,有着自身特有的逻 辑和必然性,不可化约 • 社会结构与个体实践之间通过场域建立联系,由此,社会的 物质结构与精神结构同行动者相互关联,并构成动态过程 • 惯习表征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结构,而场域表征着社会结构。 惯习是在一定的场域中历史的构成的,任何一种场域的运作 不能离开场域内合格的参与者,这些合格的参与者就是由惯 习构成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沟通和协调 • 以关系主义方法论来理解场域:关系的、整体的;结构的、 过程的; • 场域是一种冲突的社会空间,场域中各种行动者都在利用自 身的资源来取得各自的利益。
• 公开、非合法化的暴力往往会导致社会关系的解体, 而隐藏的符号暴力具有合法性且不易被识别;
• 布迪厄将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看作是在一定的关系之 中构建的表象;
• 社会科学理论的生命力永远都存在于对现实实践的研 究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
第四节 反思社会学思想
• 一、实践逻辑与学究式谬误 • 唯智主义:用理论的逻辑代替事物的逻辑。这是
• 二、学术场域与知识性的社会属性
• 学术场域充满了各种各样力量的斗争。
• 人们假定学术领域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以真理为依归的世界, 与权力斗争无关,事实上这是对学术领域的误识,而且这 种误识本身构成了学术领域的一种符号资本。
• 学术场域面临着两方面的力量:
• 一是场域内部的,渐渐形成的一系列的惯习,一旦某种思 想或者理论占据了支配地位,就会努力将这种思想、方法 注入到教育、训练与公众的观念之中,构成场域参与者的 常识,惯习由此而形成。
• 三、实践逻辑 • 研究实践的困境:混淆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
• 实践逻辑绝非行动的理论逻辑,隐藏于实践活动的 深层次的生成原则,而非规范行动的规则;
• “建构的结构主义”或者“结构的建构主义”社会 学:强调生成原则将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的思想、感知与行为构 成整体
• 荣誉交换的实践行为:
• 实践概念构建了布迪厄的理论基础,如同行动概念 在帕森斯体系中的位置一样;
• 二、惯习
• 惯习:亚里斯多德美德气质,包括行为客观表现与内在道德意识状态 • 布迪厄的惯习概念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 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与行为之
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 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可能与不可能、自由与必然、方便与忌讳等等就通过 惯习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实践,并指向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