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村教育不公平现象(2010级教育学原理夏燕青10040101013)摘要: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腐败问题至始至终是我国的热点话题,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男女差别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等等都是我国现存的教育公平问题。

尤其是农村教育的不公平特别突出。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很多,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绊脚石。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

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在各自供给与需求函数的约束下,资源的配置会达到均衡。

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并尝试找到解决农村教育不公平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经济学;教育资源;农村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公平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公平是一种对社会分配的判断。

自由主义阶段斯密,从其“整个价值倾向上看,他是主张以机会均等作为经济公平的核心判断标准”,机会公平是指起点的公平,即在起点上,所有人都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水平公平。

教育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不公平;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而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就越来越低,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备、师资力量都很匮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

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在各自供给与需求函数的约束下,资源的配置会达到均衡。

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交换会带来不同主体之间获取资源量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区域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也会带来经济资源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域流动。

这种资源在不同主体以及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也会带来教育资源在不同主体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等现象,从而造成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之间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不均等,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针对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教育资源投入农村的不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

教育公平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促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充分与自由发展,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公平,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即受教育者的成就均等。

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是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

随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愈发呈现失衡状态。

2002年我国教育投入经费5800多亿元,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所得教育投入仅占23%,尽管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农村的教育投入,2004年农村生均预算内事业费1014元,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城市6个百分点。

但城乡的生均拨款水平差距仍比较大,东部的生均拨款为1874元,西部1017元,东西比为1.8:1;城乡生均教学仪器配置比例,小学的为2.9:1,初中为1.4:1。

城乡教育占有的教育投入整体依然不平衡。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平衡就直接导致了教学硬件的不平衡和拥有师资的不平衡。

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差距也就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二)农村教育质量不公平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教育设备的优劣和师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等都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就教育设备来说,现在许多贫困的山区的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多媒体是什么,也没接触过电脑。

这样教育资源就相对减少了很多。

就教师来说,优秀的教师都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在教育方法和知识储备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落后地区的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较落后。

(三)农村教育过程不公平我国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重点学校、重点班的设立。

例如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教师为了提高中考的上线率、为了吸引生源,教师就劝阻差生放弃中考。

看似为了学生考虑,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坏了学生的前途。

二是,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的不公平。

在课堂中我国的教师始终是占据着主导支配的地位,即使是在比较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似乎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但是教师对于优生的关注始终比差生多得多。

就如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教师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让优生回答问题,以便课堂才能像教师想象的那样顺利进行下去。

这样的不公平导致了差生更差。

三是,编排座位的不公平,教师编排座位都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编排,不能让差生而影响了优生的成绩。

这样一来差生被贴上了标签,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更多的关注,也只能差下去了。

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形成的原因教育的不公平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状况造成了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人口受教育程度产生差异;无法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形成了群体教育差异;尽管《中华人民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但是我国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儿童基于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贫困山区的不少青少年儿童没有上学的机会;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不到百分之八十。

对于社会成员个体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最终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造成教育公平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叙述几个主要的原因:(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拉大了人们的差距,社会的二元借给你所带来的城乡差距也明显加大。

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交换会带来不同主体之间获取资源量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区域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也会带来经济资源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域流动。

这种资源在不同主体以及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也会带来教育资源在不同主体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等现象,从而造成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之间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不均等,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低,高昂的学费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继续受到教育。

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是十分缓慢的,其总体年收入水平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不断增长的家庭教育支出,使很多农民家庭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致使一些建校舍、买桌凳以及教师的工资都加到农民的头上,难免使得许多农村家庭支付不起子女的求学费用,从而造成不少乡村少年儿童辍学,甚至“望学兴叹”。

(二)教育投资的不足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

但是这个目标从1993年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实现。

我国的教育经费一方面长期存在着“投入不足”、“严重匮乏”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同样也存在着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弊端。

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是阻碍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一些落后地区,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义务教育实施受阻。

当时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比重极低,也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致使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弱势地位始终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途径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坚决措施,为每个公民提供就学的公平机会,提供就读优质学校的公平机会。

学校也有责任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机会。

(一)问责制度的建立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

问责制度的特点是;首先,它区分了责任,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

其次,它重点追问的是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既不会“一竹篙打一船人,把所有的责任人同等处理,更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只是拿具体责任者问罪。

第三,问责制问的是“责”,追究的是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是真正的赏罚分明。

很多人认为问责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落在校长的头上,但是就政府而言,现在学校乱收费的情况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的教学情况的好坏不仅是校长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地方政府到社区甚至到学生家长的责任。

因此,我们要建立的问责制度不仅是校长的问责更是问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责。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

社科院表示,2009年我国的教育投入仅是美国的教育投入的一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中国政府网全文刊登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期实现。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又出现了很多瓶颈,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教育拨款体系和透明的学校管理财务体系,从根本上杜绝教育部门的“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现象。

(三)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队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政府首先要建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政府是天生的“第一责任人”。

谁也不能替代政府,谁也替代不了政府。

其次,在投入向导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向儿童倾斜。

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渐缩小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间的巨大差距,确保边远地区和偏僻省份的同龄人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四)建立省级教师统一调控机制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省内各级、类教师资源,本着教师本人自愿和统一调配的原则,为各地、各配备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变单位管理为教育系统内理。

改革分配制度,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定教师薪酬标准,普通和重点学校、城市和农村学校均实行同级别管理,同级同酬,特别对边远农村地区从事教育的教师发放地区补贴,教工资由省级财政保障。

改革评优选优制度,在评定职称、选优推的过程中,要把城乡工作、普通重点学校工作经历作为重要方向。

同时,加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的设置,等等。

农村教育的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市场经济自发的调控和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

贫困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教育能从根本上带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创造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是实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