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编制依据.......................................................... - 1 -1.1编制依据 (1)1.2编制原则 (1)1.3编制围 (2)2 工程概况.......................................................... - 2 -2.1工程总体概况 (2)2.2设计概况 (3)2.3主要工程数量 (4)2.4自然条件 (5)3 施工部署及生产组织机构............................................ - 7 -3.1生产组织机构 (7)3.2施工任务划分 (8)3.3临时设施布置 (9)4 方案综述.......................................................... - 9 -5 施工计划..........................................................- 10 -5.1工序时间分析 (10)5.2施工进度计划 (10)6 资源配备..........................................................- 11 -6.1劳动力配备 (11)6.2主要周转材料配备 (11)6.3机械设备配备 (12)6.4仪器配备 (13)7 施工准备..........................................................- 14 -7.1技术准备 (14)7.2现场准备 (14)8 施工方法..........................................................- 15 -8.1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15)8.2地基处理 (17)8.3支架设计 (19)8.4支架搭设 (20)8.5支架验收 (27)8.6支座安装 (29)8.7支架预压 (30)8.8钢筋绑扎 (33)8.9模板安装 (40)8.10混凝土浇筑 (42)8.11预应力施工 (47)8.12支架体系拆除 (57)9 质量保证措施......................................................- 58 -9.1质量保证体系 (58)9.2质量保证措施 (59)9.3质量纠正和预防措施 (64)10 安全保证措施.....................................................- 70 -10.1安全保证体系 (70)10.2安全保证制度 (71)10.3安全保证措施 (72)11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75 -11.1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75)11.2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76)11.3控制排污 (76)11.4降噪减振措施 (77)12 成品及半成品保护措施.............................................- 77 -12.1成品防护措施 (77)12.2半成品保护措施 (77)13 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79 -13.1夏季施工措施 (79)13.2雨季施工措施 (79)13.3冬季的施工措施 (80)14 应急预案.........................................................- 80 -14.1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81)14.2应急处理程序 (82)14.3人员培训、应急材料和设备 (82)14.4应急处理预案 (83)24m、32m简支箱梁现浇支架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至段蒙华三荆施(桥参)-38施工图纸(24m)、蒙华三荆施(桥参)-39施工图纸,以及花米堂淇河大桥施工图(蒙华三荆施(桥参)-63)、磨扇沟中桥施工图(蒙华三荆施(桥参)-64)、施工图(蒙华三荆施(桥参)-65)。
(2)《铁路混凝土梁支架法施工技术规程》(TB10110-2011)(3)《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TB10002.5-2005)(4)《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TB10002.1-2005);(6)《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TB10002.4-2005);(7)《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8)《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修订版);(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11)《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TB10002.3-2005);(12)新建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MHTJ-16标三工区施工组织设计。
(13)施工现场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数据以及现场实际情况。
1.2编制原则(1)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在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2)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
根据我们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施工中强化标准化管理,过程化控制成本。
(3)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搞好工序衔接,实施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要求。
(4)科学配置的原则根据本工程的工程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施工组织上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施工队伍上场,投入高效、先进适用的施工设备,确保流动资金的周转使用,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财、物、设备的科学合理配置。
1.3编制围本方案适用于花米堂淇河大桥、磨扇沟中桥、碾沟大桥24m、32m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箱梁的施工。
2工程概况2.1工程总体概况工程位于市卢氏县及市西峡县境,途经卢氏县五里川镇、瓦窑沟乡,西峡县西坪镇。
标段起点为DK783+400,在卢氏县五里川镇设五里川站,穿玉皇垭至西坪,跨宁西线至其南侧后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侧折向东行,在西峡县西坪镇八庙附近至标段终点DK828+253.50(船鱼沟大桥端桥台里程),正线长度44.863km。
本三工区管段自大隧道出口至标尾,里程DK804+089~DK828+253.5,全长24.165Km,三工区包含桥梁13座,共计3333.205m。
其中:特大桥2座,大桥7座,中桥2座-189.84m,框架小桥2座。
设计主要计划参数如下:(1)铁路等级:国铁Ⅰ级。
(2)最小曲线半径:1200m,困难地段800m。
(3)线路数量:双线,线间距4~4.2m(4)牵引种类:电力。
(5)牵引质量:浩勒报吉南至襄阳段10000t、部分5000t。
(6)桥涵设计列车竖向静活载:1.2倍ZH活载(2005)。
(7)到发线有效长度:1700m。
2.2设计概况(1)现浇简支箱梁工点设计概况花米堂淇河大桥孔跨布置:(64+64)mT构+2-32m现浇简支箱梁;磨扇沟中桥孔跨布置:1-24m现浇简支箱梁+2-32m现浇简支箱梁;碾沟大桥孔跨布置:1-24m现浇简支箱梁+2-32m现浇简支箱梁+2-24m现浇简支箱梁。
详见后附图2.2-1花米堂淇河大桥纵断面图、附图2.2-2磨扇沟中桥纵断面图、附图2.2-3碾沟大桥纵断面图。
(2)现浇梁设计概况箱梁设计采用单箱单室斜腹板双线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梁体宽度12m,高3m,顶面轨道结构为无砟轨道,双线线间距为4~4.2m。
梁体结构如下:图2-1 简支箱梁截面图2.3主要工程数量本工程现浇简支箱梁共有32m简支梁6孔,24m简支箱梁4孔。
32m及24m单孔梁体工程数量表2.6-1、表2.6-2。
表2.6-1 32m简支箱梁工程数量(单孔)表2.6-2 24m简支箱梁工程数量(单孔)2.4自然条件2.4.1地形地貌(1)花米堂淇河大桥花米堂淇河大桥位于市卢氏县境,为跨淇河而设。
台尾陡峭山坡上,采用(64+64)mT构结构形式跨河,现浇箱梁设置地段才地势相对平缓,坡度约10~20°,局部较陡,约50°。
(2)磨扇沟中桥碾沟大桥位于市卢氏县境,为跨沟谷而设。
起讫桥台均位于较陡山坡上,山坡上植被茂密、谷地狭窄。
(3)碾沟大桥碾沟大桥位于市卢氏县境,为跨沟谷而设。
量测桥台均位于较陡的山坡上,坡度自然坡度30~50°,坡度较陡,植被茂盛,多为小树木。
谷地狭长曲折,局部水沟,谷地基岩裸露,其他地段存在少量角砾土。
2.4.2地质概况(1)花米堂淇河大桥桥址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e l+p l)粉质黏土,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层,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砾石,厚0.7~7.4m,下伏石槽沟岩组(Ptlsh)岩及角闪片岩,浅黄、浅灰色,强风化,层厚1~5.7m,其下为弱风化岩,岩质硬,岩体完成。
(2)磨扇沟中桥谷地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粉质黏土(Q4d l+p l)褐黄色,硬塑,厚0~2m,局部夹少量角砾。
其下为粗角砾土,褐黄色,稍密~中密,潮湿~饱和,夹少量圆砾,厚 5.6~7.25m。
1#墩附近少量人工填土,厚5m,由粘性土及少量碎石组成。
下伏基岩为强风化石英片岩,厚度 3.25~7.2m。
其下为弱风化石英片岩,厚7.3~11.2m。
(3)碾沟大桥丘坡表层为Q4d l+e l粗角砾土,黄褐色,干燥,稍松,厚度0~1.0m,局部基岩出露。
沟谷表层为Q4d l+p l,粗角砾土,黄褐色,干燥,稍松,厚度0~2.5m,局部基岩出露。
下伏基岩为下元古界界牌组(Ptlj)石英片岩,强风化,黄褐色,节理裂隙面水锈色,岩体破碎,质软,厚1.8~4.8m,其下强风化石英片岩,青灰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质硬,厚度大于15m。
2.4.3水文概况地表水主要为冲沟水,沟谷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空隙潜水,弱发育~较发育,水位埋设0~7.2m;丘坡地下水不发育。
2.4.4地震效应(1)花米堂淇河大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
场区类别为II~I类。
(2)磨扇沟中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