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PPT课件
形势与政策
中等收入陷阱&中国
1
主要内容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案例及其教训 五、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考验 六、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分析
2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和含义 世界银行2006年为诊断东亚经济发布了一份《东亚 经济发展报告(2006)》报告,其中提出“中等收入陷 阱”这样一个概念。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 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 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 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 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 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 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 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导致经 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 日本推行了财产公示,日本的媒体也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 揭露了多起首相腐败大案。
❖ 此外,日本还有较为完备的防治腐败的法律和制度,日本 刑法典中设立了反贪污贿赂罪专章,该法先后进行过13次 修正。
❖ 在处理腐败问题上,韩国由总统带头进行财产公示,铁腕 反腐。
9
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 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 “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3
4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
人民论坛杂志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 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特征:
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 度城市化、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 失、金融脆弱 人民论坛,2010.7.15
5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
▪ 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社保。在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到来前,日本就 基本完成了福利制度的建设,并积聚了足以抗衡后来出现的更严重、更 长时间的经济衰退的力量。
8
日本、韩国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自由、藏富于民
❖3、重视反腐 推行财产公示制度
❖ 官员腐败和政府失去公信力是导致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 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 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 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 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 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GDP在 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 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 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 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 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 日本建立工会组织,制定了劳动三法(工会法,劳动关系法,劳动基准 法),承认建立工会的自由和与团体的斗争的权利。
▪ 进入70年代,韩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村运动”,以政府支援、 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家乡建设。
▪ 日本和韩国的上述改革,增加了农民和工人的收入,避免了随着经济发 展出现过度的贫富差距。
6
日本、韩国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自由、藏富于民
❖ 1、破除经济垄断 强力打压财阀
▪ 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政府冻结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 家大财阀的财产。此后解散对象不断扩大,先后指定56个家族为 财阀家族,625个公司为“限制公司”。为防止财阀复活,还公 布了《关于禁止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和《经济力量过度 集中排除法》,并按此法律分割了325家被指定为经济力量过度 集中的企业。
❖ 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扩大,缩小了城乡和居民 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更趋均衡,为跨越“中等 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10
日本——技术
❖ 日本以《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的发表为标志,正式提 出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1950年—1962年间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为67%。 1965—1985年间,日本经济增长中约32%归因于技术变化, 55%归因于资本投入的增加,13%归因于劳动投入的增加 (美国经济增长中约20%归因于技术变化,45%归因于资本 投入的增加,35%归因于劳动投入的增加)。 从工业结构看:
日本、韩国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自由、藏富于民
❖ 2、重视增加民众收入和社保
▪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10年内将 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一倍,而仅仅经过7年的努力,就实现了国民收入翻 番。
▪ 二战后,日本为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农地改革,废除地主制,佃耕农 成为自耕农,取消了高达50—70%的地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韩国在1950之后的30多年间,政府曾重点扶持三星、乐喜、东洋、 金星等较大的垄断集团。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财阀逐渐形成了 与政府、银行之间的三角关系,大多举债经营。进入上世纪90年 代,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财阀经济模式”不利于市场化竞争、 容易催生腐败等弊端,开始减少对财阀支持。1998年初,韩国前 总统金大中上台伊始,强力打压财阀,整改财团财务结构,实行 企业重组,规范金融秩序和投融资体制,加强税务监管等措施。
▪ 从1955年到1960年,日本的纺织工业只增长了62.4%,而钢 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及煤制品分别增长了 1.21倍、3.44倍、96.3%、1.71倍。
▪ 进入1960年代,日本工业结构又出现了高加工化的趋势。汽车 工业、家电工业的崛起与迅速增长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 进入1970年代,带动工业发展的是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一般 机械和运输机械等。
▪ 1980年代后,促进日本工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力量是技术密集化 和高附加值化,造船工业、电气及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民用 电气机械工业等通过机器人、数控机床和微电子技术的利用获 得了迅速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转换是成功的。
11
韩国——技术
❖ 韩国上世纪70年代“汉江奇迹”主要依靠出口导向战略,但此后将发 展方向从扶持和保护产业转向鼓励竞争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