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善良课件

善良课件


仿写技巧:1、句法一致 2、句式相当
3、内容合适
善良也是一种美丽,是一种崇高,是一种正气,是一种纯洁,是 一种乐善好施的纯良,是一种感悟,是一种涵养,一种魅力。
凶恶也是一种愚蠢,是一种短视,是一种狂妄,是一种心理错位, 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懦弱,是一种垃圾,是一种压抑,一种悲哀。
五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比论证,运用精辟有力、 耐人寻味的语言,阐明了善良的重要 意义、作用、属性和本质,赋予了善 良美好而深刻的内涵。
小调查
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你忽然听到一个人在大呼救命, 这时你( ) A.乐意帮助 B.骗局,不救 C.视具体情况而定 你独自一个人在湖边散步的时候(正巧,那天你没带电话),忽然看见一个人
落水喊救命,你会( ) A.毫不犹豫下水救人 B.不救,装没听见 C.视自己的水性而定
思考: 遇到以上情况,影响你做出选择因素有哪些?现代社会
善良(的人)
对比
凶恶(的人)
结果
稚弱
不设防,有所不为 力量角度
“战败”
强大 设防,无所不为
“战胜”
人们喜欢、欢迎、向往善良
弘扬光明
Hale Waihona Puke 结果角度宣告丑恶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君子:微笑面对现 实 不丧失信心
心态角度
对比论证的作用:
小人:四面楚歌、
如临大敌、 其和也寡、
其心惶惶
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人、更有说服力。

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 ?
一是“早就过了时”; 二是善良不足恃
2、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作者并不认同些看法 对早就过时这一观点,由“似乎”一词看出
对善良不足恃的观点,作者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小结:不能以凶恶之心对待一切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善良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蒙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善良?
一是“善良的作用、力量; 二是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2、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 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
文章围绕善良用对比的手法展开论述:
(1) 善良的稚弱与凶恶的强大对比 (2) 凶恶“战胜”与善良“失败”对比 (3)善良的人与恶人对比
六 课外延伸
作者在文章说了很多对善与恶的理解,你 最认同哪一句或者哪一段?现实中有没有 例子可以说明作者的观点?请同学们结合 相关事例谈谈你对善良的看法。
谢谢您的聆听
四 语言赏析
1、本文语言耐人寻味,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本文采用较多的是 哪种修辞?找出相关段落。
2、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第6自然段排比的作用?
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排比的作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随堂练习:
仿照第九段的排比句式,分别以“善良”和“凶恶”开 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
我们还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吗?
善良
王蒙
学习目标
1、筛选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掌握文学常识,学会运用对比论证法。 3、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学会句子的仿写。
一 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生平
王蒙: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 平,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 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活动家,中学时参加中 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4岁加入中国共 产党。代表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青春万岁》,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 家富豪榜
背景简介
“文革” 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 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 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 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 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文章的中心观。
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 提出问题(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 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 分析问题(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 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 表明观点(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 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