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精品课件—社会主义法治

法理学精品课件—社会主义法治

3.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且要遵循和理性原则,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16
课程
(四)司法权具有独立性和中立性 1.司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司法机
构具有自治性、独立性。 2.审判独立,法官只向法律负责,忠于法律,只接受监
督而不接受命令。 3.司法机构作为一种终极性权力,是社会冲突和纠纷的
33
课程
三、把立足本国经验和国情与借鉴与外经验、 顺应时代潮流相结合,达到法律的本土 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统一
(一)发挥后发优势,做好法律移植,实现法律的 本土化。
(二)在法律本土化的过程中,迎接法律全球化代 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34
课程
(一)发挥后发优势,做好法律移植,实现法律的 本土化
法律的本土化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再创造,它是对外来 法律制度的再创造,即把外来的法制与本国的经验与 现实接轨,并为它提供相应的社会基础。 法律本土化也是对本国固有传统和经验的再创造,即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发现各种价值、制度资源在现实 生活中的意义及转化方面,体现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
13
课程
(一)法律要具有一般性、公开性、明确性、 可诉性
法律规范的一般性,是指法律是针对社会中的一般人而 非特定人而设立的行为模式,从而同样的情况应受法律上 的同样对待,因此法律必须公布,而且法律必须是明确的 具体的,这样人们才能够预测到行为的法律后果。 法律的可诉性,是指当法律中规定的权利被侵犯或滥用, 义务被违反是,必须有适当的救济程序和手段。
26
课程第三节 中国走向法制现代化的 历程
一、自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
清廷进行了以删改旧法、修订新律、预备立宪 等为内容的法律革新运动,另外对司法机构、立 法机构作了改造。
清末的法律更新确实对传统法制作了相当全面 的改造,也是对传统法制的几大冲击,但它所引 进的西方法制,由于与中国当时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矛盾而一时难以发挥作用。
课程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
1
课程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与类型
一、法治概念的多样性
(一)“法治”一词在中文最早出现 先秦的诸子文献中
《商君书·任法》中“任法而国治”。 《韩非子·心度》中“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二)“法治”与“法制” 内涵不同
2
课程 (三)法治的含义 法治即“法律的统治”
法治是法的价值理念及相关制度设计的 综合体
14
课程 (二)法的体系药结构严谨、内部 和谐、内容完备
1.法的各部门之间、法律的效力等级之间、实体法 和程序法之间要彼此衔接、界限明确。
2.法的各部门、各个子部门、各种具体制度、各种 规则之间要和谐一致,不能比希重复或相互矛盾。
3.凡是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都要分门别类地纳 入各个法律部门,不能有重大的缺漏。
18
(六)一般社会主体具有法律积极性
课程
民众和社会组织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民众守法首先要求主题不违反法律的禁止
性命令和履行积极的义务。这有时被称为消极守
法。对于公民而言,一般来说,只要法律所不禁
止的就应当地允许的,法不禁止即自由。除消极
守法外,法治更鼓励民众在法律范围内追求并获
得更广泛的自由、更多的利益,这有时被称为积
极守法。
法治所建立和维护的不应当是仅仅基于法律的
威慑而服从的强制秩序,而应当是一种生动活泼
、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自由秩序。
19
课程
二、法治的制度要求
(一)民主的、科学的立法制度 (二)国家行政权力受约束和监督的法律机制 (三)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各项制度 (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制度体系 (五)国家权力恰当配置的内部互相制约制度
律作为一种独立机制对改革所发生的积极作 用尚有不足。 (三)法制发展中呈现种种不平衡的态势。
30
课程
(三)法制发展中呈现: 1.法制发展的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 2.权利所保障的阶层或主体不平衡; 3.立法与执法、司法发展的不平衡; 4.约束国家权力的法律与扩展个人权利的法律之间的不平衡; 5.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与促进民主和自由发展的法律之
20
课程
(一)民主的、科学的立法制度
为了使法律真正成为“良法” 、“善法”应当健全立法 制度,大致包括:
立法权分配制度、法规的违宪审查制度、立法监督制度、 公众参与立法制度、代表选举制度、代表议事制度、代表 与选民联系制度、政党参与立法机关活动的制度等。
这些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程序设计,通过程序把民主、科 学的要求贯穿于立法的全过程。
23
课程
(五)国家权力恰当配置的内部互相制约制度
权力分工是权力合理配置和实行有效内部监督的前提。 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
1.使国家权力的分工法律化,建立各种权利之间的良性 互动机制。
2.国家权力与国家责任相统一,使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
24
课程
三、法治的价值理念要求
(一)法律至上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的三位一体 (二)尊重利益和价值的多元化与寻求共同利益和
最后裁判所,是社会公正的最显著象征。这要求它必须中 立于当事人,独立于其他权力机构。
4.司法行为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 裁判。
5.司法过程须组遵循公正的程序。过程的程序性是司法 结果正当性的必要条件。
17
课程
(五)法律职业的专门化及职业共同体自治
法律职业,是指基于专门的法学学识和修养及运用法 律的艺术而致力于为社会大众服务,追求社会公正的 专业性工作。法律职业的专门化是法治化的形式要求。 在专门化的基础上,法律职业者应组成独立的群体, 并成为推动法治的强大动力。法律职业共同体可以维 护职业的尊严,强化自我管理,增强自身力量。 法律 职业共同体的自治,可以抵制对司法独立的干预,抑 制司法腐败,强化司法的职业伦理。
4.法律调整的内容及形式等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有相应的变化,但要注意保持法律变动性与连 续性、稳定性的统一。
15
课程
(三)政府行政行为具有合法性
1.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的权利一般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职权与职责直接相统一。
2.行政行为要遵循相应的行政程序,行政程序要公正、 公开、公平、高效、合法。
9
课程 (二)法治与法制
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1.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 的系统。法制首先强调的是法作为制度化构成物 所形成的统一体;而法治则首先强调法作为社会 控制工具在治国诸方式中的地位和功能。
10
课程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直接相联系,而法治则直接 与民主制国家相联系。试想法治必须以存在法制、有法制 为前提。
(一)彻底废除旧法统,另起炉灶,开始新中国的 法制建设。
(二)是政策而不是法律作为主要的社会调整形式。 (三)政治运动深刻影响了法律的面貌。 (四)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法学研究受到苏联影
响明显。
29
课程 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新时期法制建设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法制改革呈现渐进性的特点。 (二)法制的改革基本都是被推动进行的,法
按照法治的阶级本质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可把法 治分为两大类型:
(一)资本主义法治
(二)社会主义法治
12
课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一、法治的形式要求
(一)法律要具有一般性、公开性、明确性、可诉 性
(二)法的体系药结构严谨、内部和谐、内容完备 (三)政府行政行为具有合法性 (四)司法权具有独立性和中立性 (五)法律职业的专门化及职业共同体自治 (六)一般社会主体具有法律积极性
27
课程
二、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
辛亥革命使民主成为一种政治信仰,任何政权的 合法性须立基于民主共和之上。
立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政府制定了比较完 备的立法,已经形成了从宪法到刑法、民法、诉 讼法、商法的部门齐全、内容完备的六法体系。 立法技术水平也较高。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法治。
28
课程
三、自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权力的原则,也是社会领域保障社会治理有效性和社会 生活自主性的原则。
2、严格依法办事原则的推行,有助于生成对法律的热忱
信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法律秩序。这 种法律秩序是这样一种状态:国家政治权力被法律有效 约束,人民基于法律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法律被严 格地遵守和积极地利用,人们树立起牢固的法律信仰。
1.法律确认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权利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2.权利和义务相关联,义务是权利的保障。义务的设定
应以实现权利、维护基本的社会利益和价值为目标。 3.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抵制国家对公民
和社会组织的不适当干预,提高公民和组织监督国家权 力、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建立完善的权力救济制度,是公民在其合法权利受到 侵犯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法律途径恢复被侵害的权利或 惩罚侵权人。
8
课程
2.古代的德治、法治都注重民众对君主、尊上的服从
义务,上下尊卑之间没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和地位。现 代法治注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全体公民的人格 尊严平等,它从形式上破除了等级特权制度和人身依 附关系。
3.法律在中国的德治、法治中没有优于其它社会规范 (如道德、礼、政策等)至上权威性。现代法治则通 过代议制、权力的分工制约、宪政等制度有力地确认 并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
间的不平衡; 6.制度创新与观念演进之间的不平衡。
31
课程 第四节 中国法治化道路选择的一般原则
一、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协调法治进程 的渐进性、自发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创 造性之间的关系
法治及相应秩序生成的自发性、渐进性不取消 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必要性,而人的创造性的努 力也不能改变法治及相应秩序生成的内在规律性。
32
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