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3章 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
第13章 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
第十三章 金融稳定与 金融监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一国经 济安全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确保一国金融安全 的重要基础。一国一旦金融不稳定,金融体系 出现动荡,不仅使金融部门陷入瘫痪,而且会 冲击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甚至引发社会 动荡和政治危机,因此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 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保持金融稳定对促进 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 1.金融市场的垄断与过度竞争
• 2.金融体系的高风险的内容
• 按照监管对象的类型区分,可将金融监
管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 1、商业银行监管
• 2、证券市场监管
• 3、保险市场监管。
(一)银行业监管
• 1.市场准入监管。包括三个方面:机构 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 2.银行日常监管 • (1)资本充足率监管 • (2)流动性监管 • (3)信贷风险监管 • (4)监管评级体系
6.道德风险
二、金融脆弱性的理论解释
(一)金融脆弱性的含义
• 金融脆弱性(Financial Fragility)是指金融制 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 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 • 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内部的脆弱性。
• 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中的一切风险 积累。
(二)金融脆弱性的理论解释 1、信贷市场视角的解释
(三)外债危机理论 1.债务—通货紧缩论 2.资产价格下降论 3.综合性国际债务论
三、金融危机的扩散
(一)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 1.从货币危机到资本市场危机
2.从货币危机到银行业危机
3.从货币危机到全面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1.金融危机扩散过程中的示范效应
2.金融危机扩散过程中的竞争性贬值效应
二、金融稳定的特征
1.全局性
金融稳定不仅涵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
基础设施和金融管理框架,也将对金融稳定产
生重要影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及运行环
境纳入视野。
2.动态性
金融稳定的标准和内涵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
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非是一成不变而固
化的金融运行状态。
3.效益性 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要着眼于促进储蓄 向投资转化效率的提升,改进和完善资源 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四、金融危机的治理
(一)社会紧急救助 1.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
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规定存款货币机构按
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
进行投保的制度。当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
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投保的金融机构提供
财务支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
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加,因而企业将更加积极地借款。这将导致越 来越多的借款人从第一类向第二类或第三类转 化,使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加速积累,金融脆弱 性更加严重。
◆明斯基认为银行家们之所以并没有从周期 性的危机中吸取教训,金融危机依然频繁爆
发,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代际遗忘,二是
迫于竞争的压力 。
2、克瑞格 的安全边界 假说
◆金融危机主要有四种类型:
(1)货币危机
(2)银行危机 (金融机构危机)
(3)外债危机
(4)系统性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特点 1.超周期性和突发性 2.马太性 3.潜伏性 4.连锁性和传染性 5.破坏性
二、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
(一)货币危机理论
1.过度交易论
金德尔伯格认为,随着经济的扩张,人们会产
2、金融脆弱性:资产价格视角的解释
◆金融资产价格的过渡波动是金融体系脆弱性
的重要根源。
◆资产价格和交易行为的相互循环作用,使资 产价格间接地决定自身,当资产价格上升时, 将被价格自身所放大,推动一轮又一轮的资产
价格上升,形成“金融泡沫”。当这种力量释 放完毕时,市场必将出现反向运动趋势,资产 价格急剧下跌。这种资产价格的不稳定加剧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金融稳定 第二节 金融脆弱性 第三节 金融危机 第四节 金融监管
本章重点和难点
1、金融稳定的涵义和特征 2、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3、金融脆弱性的理论解释 4、金融危机的概念和特点 5、金融危机的形成与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模式及其变革
第一节 金融稳定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金融稳定实际上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 金融基础设施的协调、良性发展的一种状态。
• 理性预期对货币危机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
(二)银行业危机理论
1.货币政策失误论
• 弗里德曼认为,导致货币政策失误是导 致金融动荡的根本原因。 2.货币存量增速论
• 布拉尔纳和梅尔泽尔认为,货币存量增 加的速度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
3.银行体系关键论
• 托宾认为,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 用。在过度负债状态下,如果银行能提供贷款, 就可以避免债务——通货紧缩过程。但银行为 了控制风险,不愿提供贷款,甚至提高利率、 减少贷款。这会使企业投资减少或引起企业破 产,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或者使企业被迫 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造成资产价格急剧下降。 这种状况会引起极大的连锁反应,震动也极强 烈,使本来已经脆弱的金融体系崩溃。
4.银行挤兑论
戴蒙德和戴维格认为, 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
其债务主要为短期存款,其资产通常是向企业
和消费者发放的长、短期贷款。当资不抵债时, 银行就失去了偿还能力。如果大部分银行都都 这样,则银行系统的危机就会发生。若银行存 款未保险,则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可能触发挤
兑风潮。
5.道德风险论 • 克鲁格曼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产生原因 之一是由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
(2)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 构的不良资产接收过来,然后将这些资产打包 重组成容易出售的资产形式进行出售。
(二)国际社会援助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
2.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
3.其他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
第四节 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和目标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管理当局依据国家 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 融业务进行监督、约束和管制,使之实现稳健
在这种状态下,金融体系能够承受冲击且不会
在经济中造成支付程序和储蓄转向投资过程的 累积性损害。
◆金融不稳定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一些重要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脱离其
基础
二是国际、国内市场功能及信贷可得性严
重扭曲
三是前两项的结果导致总支出或高或低, 严重背离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
◆金融稳定的几个基本观点:
——从银行角度对金融脆弱性所作的解释
◆安全边界是指提供一种保护以防不测,避免
重蹈覆辙。
◆银行在决定是否贷款时主要参照借款人过去 的信用记录来设定安全边界,而不太关注未来 的预期。这种做法在经济扩张时期会降低安全
边界标准,低于安全边界的项目容易被批准, 从而导致金融业脆弱性的增加,一旦经济形
势发生逆转,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
2.债务解救制度 ◆债务解救制度的直接目标是对出现问题的金 融机构进行积极的援救。 ◆多数国家债务解救的机构主要有援助当局和
资产管理公司两种形式。
(1)援助当局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实行财政
援助,必须要求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履行一定的
程序。援助当局对其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援助
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援助和援助多少资金。
• 二是影响银行系统的宏观经济因素;
• 三是危机传染因素。
第三节 金融危机
◆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八次大的金融危机: ——1929—1933年爆发的“大萧条”
——1982年拉美国家外债危机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1992年爆发的欧洲货币危机 ——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金融脆弱性:信息经济学视角的解释
斯蒂格利茨等人认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金融机构并不能总是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对
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相反,借款人总是要比
金融机构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所投 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在经济扩张时期,
金融机构常常会失去理性而投资一些高风险的
——2001年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
——正在发生尚未见底的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波及面之广,
一次超过一次,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和特点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及分类
◆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 来所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或局部金融体系的混 乱和动荡局面。表现为利率、资产价格、金融 机构破产倒闭数、金融市场均发生急剧的、短 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甚至伴有企业破产、经 济衰退、失业率剧增等现象。
运行。
◆广义的金融监管除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的监 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同业自 律性组织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 金融监管包括:
• 监管主体(政府或由政府授权的中央银
行或监管当局)
• 监管对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其交
易活动)
• 监管手段(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
和监管目标。
◆金融监管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1)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机 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安全; (2)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公平竞争的市 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 (3)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优化金融结构。
项目,一旦经济发生逆转,这些项目就有可能
给银行带来损失,而这些信息一旦被存款人所 知晓,或是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致使他们对金 融机构失去了信心,就会出现挤兑现象,危及 金融机构的安全。
三、金融脆弱性的衡量
• 最基本的衡量指标:清偿力,即银行资 产与负债之差。
• 具体分为三类:
• 一是关于银行系统健全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