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
___________文化馆人的职责与使命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继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27号文件 ___________《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

农村文化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农民文化生活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但是,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就目前而言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与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文化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基层文化工作必须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7号文件的东风,以繁荣农村文化培养新型农民为使命,从现有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入手,激活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让先进文化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结果。

1.农村文化资源的内涵
广义地说,农村文化资源包括一切农村社会生活又包含于一切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其它社会资源,它既可以是不同艺术形式又可以是一定的风俗习惯与其他社会活动。

具体分析,现有农村文化资源从组织角度有文联领导下的各种文艺协会,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图书情报协会等等;有农民群众自办的各种文化组织,如曲塘的民间艺术团队、李堡的器乐队、胡集的农民藏书协会。

从阵地角度有有国办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室),有农民自办的租书摊、网吧、音像店、剧团、电影队、家庭图书室等等。

从活动主体角度有校园文化、中老年文化、党校。

从内容角度有体育场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

另外一切与农村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电视、广播、报纸都在农村文化资源之列,只不过这些资源的整合我们力所难及。

农村文化千头万绪,其多样性与复杂性甚至难于分类界别。

因此我们繁荣农村文化首先要抓好线牵好头,全面把握农村文化资源,力争正确引导前进方向,有效培养新型农民。

2.农村文化资源现状
2.1农村文化资源浪费严重
作为一种资源,农村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再生也好不可再生也好,它都经不起肆意挥霍浪费。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一是在县乡行政改革之后文化站或租或卖或借,一线文化阵地丧失殆尽;二是仅存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或关门落锁或挪作他用;三是文化工作者经常被分配其它中心工作,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四是健康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艺术生产机制无人问津,艺术生产能力日趋削弱。

这种资源浪费有硬件的,更有软件的。

硬件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可以停止,软件资源是隐性的,如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积淀,一旦流失意味着一门技艺的失传,其损失可能再也无法挽回,对此我们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2.2农村文化资源代谢机能不足
农村文化是根,先进文化是魂。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文化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边远落后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使得传统乡村文化失去了传人,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新陈代谢机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如今农村文化活动并不少,只是赌博的多了,迷信的多了,法轮功这样的反动
组织也在这里找到了发育的温床。

一句话,人是农村文化资源的活的载体,人特别是掌握先进文化的文化人走了,农村文化的免疫力越来越差,代谢机能严重不足。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留不住农村文化人,农村健康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3.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3.1政策性整合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程度较低,表现在一方面群众文化因资金缺乏而制约了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多年来形成了以本身的行政事业机制为营垒,无意向社会广泛开发潜在资源,普遍存在条块、行业、区域分割的弊端。

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资源整合负有重要责任。

在基层,责任之一,确保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镇村合并之后,原变卖、出租资产能赎回的赎回,不能赎回的要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确保其发挥文化功能;责任之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以农村文化站为主体的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通过签约制给予编外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一定社会生活保障,制定收购政策为其文化创作拓宽发展空间;责任之三,加大文化投入,通过转移支付和建立专项文化基金,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与考核指标;责任之四,对功能萎缩的文化单位与文化设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整合,根据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目标规划进行资产调度与人员调整,弃而不用的学校、党校、文化站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

3.2业务性整合
很长时间农村文化队伍涣散、活动萎缩,农村文化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站在业务辅导角度,农村文化复苏首先必须把队伍拉起来,把活动搞起来,进而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最终达到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文化的目的。

3.2.1市场拉动,重建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文化队伍一是行业分布不均,二是规模效应不大,三是总量比例偏小。

如何将更多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农村人团结在先进文化的大旗下,动用经济杠杆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继取得成功,各行各业纷纷更换观念创新思路,适应市场经济大刀宽斧改革。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不妨从队伍入手加以借鉴。

具体做法:一是在电影院、新华书店一类老牌国有企业性文化单位实行院线制、连锁制,行业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将从事放映与图书发行的留守部队重新集结,坚持农村文化一线;二是实行协会制,将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同道拧成一股绳,借助文化经纪人的作用,分工协作,形成集团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三是实行聘用制,与现行人事改革相适应,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人才考评机制,竞争上岗,一年一聘,内引外联,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2.2品牌促动,开展文化活动
品牌的优势在于能够集聚人气烘托氛围。

《海安龙舞》是品牌促动的最好例子。

《海安龙舞》是海安文化人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青墩文化艺术节也好,经贸洽谈会也好,龙舞在扮靓海安形象的同时为招商引资倾注了文化砝码,为海安文化缔造了展示的舞台。

品牌效应促动之下,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热点文化活动、规模性、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海安龙舞》进京演出为契机,我们先后又创作了《罗汉龙》、《人龙舞》、《板凳龙舞》、《手龙舞》、《龙舞吉祥》系列龙舞精品力作。

龙舞为海安赢得了民间艺术之乡称号,龙舞品牌赢得了群众的钟爱同时也拓宽了龙舞表演的市场,它不但壮大了我们的龙舞队伍而且带动了基层龙舞活动的编排、训练和创新。

品牌成长的土壤在于农村文化这片文化沃土。

文化馆汇聚了基层文化活动精英,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需要我们的文化干部勤下基层、多加挖掘,从粗俗中提炼精华,从精华中发现和培育品牌,从品牌出发拓展农村文化市场。

3.2.3馆站联动,构建文化网络
农村文化七零八落各自为战,缺少系统性与组织纪律性。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馆、文化站必须主动承担责任,馆站联动,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分为四层,即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站、家庭文化示范户。

县文化馆是龙头,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中他们既充当宣传员、组织员,又要充当协调员与辅导员。

宣传员——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文化骨干到边远村镇进行文艺演出;组织员——组建协会,实施签约,强化考核,集结文化队伍;协调员——协助村镇文化资源调配重组,组建不同主体结构基层文化单位,策划大型文化活动;辅导员——组织基层文艺骨干进行文艺理论研讨,开展文艺科目培训,挖掘和发现文艺题材进行深度加工,贯彻“双百”方针,借精品力作激活农村文化市场,配合文化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二为”方向确保政治导向。

文化站是依靠,他们与农村文化直接交接,农村文化能否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文化能否引领农村文化正确前进,文化站是前沿堡垒,进退之间举足轻重。

农民自办文化性质的村级文化俱乐部、农村家庭文化示范户是后盾,他们是农村文化繁荣的星星之火,是大火燎原还是隐没荒野,农民自身是我们的最终保障。

四级网络是农村文化资源整合的理想抓手。

网络增强了农村文化的系统性,从人到设施到组织到文化活动能够全面掌握。

农村文化资源整合非朝夕之功,这是一门高深的学术课题,理论界要引起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多方位完善,深层次推广,让农村文化焕发新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