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动物学第一章 绪论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按遗传学分类: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一代动物。
3、按照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无菌级{悉生动物}。
4、实验用动物:能够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
它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家畜、家禽及观赏动物)、野生动物。
5、动物福利→“3R”: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Refinement(优化)李安乐老师:1、近交系数: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将基因的纯化度用百分比来表示。
即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2、血缘系数(Rxy):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的相似程度。
如:同卵双生Rxy:100%、亲子Rxy:50%、近交系Rxy几达100% (实际20代为99.6%)。
3、近交系: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4、亚系: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
5、近交系特征:(1)基因位点纯合性、(2)遗传组成同源性、(3)表型一致性、(4)长期遗传稳定性、(5)遗传特征的可分辨性、(6)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个体性)、(7)敏感性、(8)近交衰退、(9)分布广泛性、(10)背景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
6、 普通近交系(Inbred strain animals)(1)个体极为一致,实验反应一致:动物用量少(2)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移植实验(3)明显生物学特点:隐性基因暴露(4)遗传分析:多个近交系对比使用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 :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经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系列动物。
祖系:提供亲代的两个近交系8、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
更注重突变基因的研究。
9、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通过杂交—互交或回交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简称同源导入系或同类系。
10、同源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在培育近交系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交配方法,迫使个别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
与突变系区别:仅培育方法不同。
11、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的血缘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每代近交系数F增加量少于1%,即:ΔF<1%12、杂交群: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为杂交群。
13、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CV):是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饲养于开放系统。
14、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s, CL):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于屏障系统或IVC系统中。
15、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除了普通动物和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研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来源于无菌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或IVC系统中。
16、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s,GF):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无菌的。
饲养于隔离系统。
17、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
饲养于隔离系统。
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多菌(Polyxenie)动物。
第八章 人类疾病的动物实验的动物模型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2、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意义(1)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
(2)可研究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3)可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和病程长的疾病动物模型.(4)克服复杂因素,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5)样品收集方便,结果易于分析。
(6)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3、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复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为人工诱发出特定的疾病动物模型。
4、自发性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未经任何人工处置,在自然条件下自发产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遗传育种手段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
5、影响动物模型质量的因素(1)致模因素对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
(2)动物因素对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种类、品系、年龄和体重、性别、生理状况和健康因素。
(3)实验技术因素对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季节、昼夜变化、麻醉深度、手术技巧、实验给药、对照组。
(4)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对动物模型复制的影响。
6、免疫缺陷动物: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7、裸小鼠先天性无胸腺,无毛隐性突变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一个基因两种表现已导入到不同的遗传背景体液免疫正常(1)生物遗传特点(1)无毛(2)寿命短,死亡率高(3)发育不良,新生鼠生长明显迟缓(4)繁殖能力差:♀nu/+×♂nu/nu(5)有肝脏疾病(2)免疫学特征(1)先天性胸腺缺失(2)胸腺依存免疫功能(T细胞)丧失(3)B细胞生理功能正常,T细胞依存性B细胞功能底下.(4)巨噬细胞活性比对照组(nu/+)高(5)NK细胞在弱阳性细胞中可能有T前驱细胞8、转基因动物: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遗传物质导入动物胚细胞中,并能稳定遗传,由此获得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
朱加银老师:第六章 常用实验动物特点及应用1、小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药物研究(2)病原学研究(3)放射学研究(4)肿瘤学的研究(5)遗传病和遗传学研究(6)免疫学研究(7)计划生育研究(8)老年病学研究(9)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研究2、C3H小鼠乳腺癌发病率达90-97%。
3、KK:1型糖尿病,血糖4周300mg/dl,12周500mg/dl,老年肥胖。
4、T、B淋巴细胞缺陷型:Scid品系。
5、大鼠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1)药物学研究(2)行为学研究(3)肿瘤学研究(4)内分泌学研究和内分泌疾病研究(5)传染病研究(6)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7)肝胆研究(8)老年学及老年病研究(9)心血管疾病研究(10)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研究(11)口腔医学研究(12)其它:放射医学研究、计划生育研究、中医中药研究、手外科研究等*。
6、我国目前用得较多的封闭群大鼠是Wistar大鼠、SD大鼠(使用越来越多)。
7、GH:心肌肥大。
8、GK:Ⅱ型糖尿病。
9、豚鼠体内缺乏左旋葡萄糖内脂氧化酶,其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
10、豚鼠是最早获得无菌品种的实验动物。
11、地鼠颊囊缺乏腺体和完整的淋巴灌流通路,无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免疫特殊区。
易于生长接种的肿瘤组织。
注:特殊的颊囊:位于口腔两侧,由一层薄而透明的肌膜组成,其颊囊可充分扩张,容量可达10cm3,贮藏能力极大,容易牵引翻脱。
用于运输和贮藏食物。
12、犬是红绿色盲的。
毕格犬是近代培育成的专用实验犬。
被国际医学、生物学界公认为是最理想的实验用犬。
在以犬为实验动物的研究成果中,应用毕格犬定能被国际公认。
原因:毕格犬遗传性能固定且优良。
反应一致性好,形态体质均一,体温稳定。
13、小型猪是实验性烧伤研究的最佳动物。
14、猕猴不能合成维生素C。
嗅觉退化,具有颊囊。
恒河猴。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控制1、温度国标:20~26℃ 或 23℃±32、湿度国标:Hr:40~70% (50±5%)3、NH3国标:≦14mg/m34、噪声国标:≦60dB(A)5、落下菌数国标:落下菌数(个/皿)普通环境:30屏障环境:3隔离环境:无检出6、气流和风速①风速air cvelocity(m/s)0.1~0.2②换气次数(次/h)普通环境 8~10屏障环境15隔离环境20~50③压力梯度:(Pa)屏障环境 10隔离环境 50-1007、照明国标:1)照度(lx) ①工作照度:150~300②动物照度:15~202)昼夜交替时间(h):12/12或10/148、洁净区人、物的移动路向和注意事项?见PPT 很重要(1)人员的移动路向:(2)物品的移动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