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总结-家风故事征文5篇

推荐总结-家风故事征文5篇

家风故事征文5篇
【篇一】
家是我的最初学堂,在这里我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表达,也学会了用爱去关心和照顾身边的人。

记得我上小学前,爷爷肺癌晚期,生活不能自理,作为从小生活在爷爷身边的爸爸,放下手中的工作,整整14天的时间,就像钢铁巨人一般,几乎没有休息,在医院里陪伴和照顾着爷爷。

那时妈妈每天下班后带着我,一起把准备好的饭菜送到医院,每次喂爷爷吃饭时,都是用勺盛起饭后,认真仔细的吹温,小心的递到爷爷嘴里,而爷爷只吃几口就摇摇头,我以为是爷爷挑食,原来不是,是病痛让爷爷咽不下一粒饭,每当这时妈妈就用她面带微笑的软声细语哄着,劝着,骗着。

只是为了让爷爷多吃一口,再多吃一口!而这一口往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妈妈却似乎是要和爷爷比拼耐心,从不放弃!爷爷的脚指甲是典型的甲沟炎,听说从妈妈进门起,他就只信任妈妈,让妈妈剪。

在爷爷住院时,妈妈也不忘用温热的给爷爷泡脚,亲自用手指甲慢慢拨开脚指甲与皮肤接触的地方剪掉,她从不用工具,因为她说手更能掌握好分寸。

这时的爸爸利索的吃完饭,趁着妈妈照顾爷爷的时间,眯一会,休息一下,听大人们说爷爷糊涂了,白天睡不醒,晚上不睡觉,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爸爸每晚都不能睡,陪着他说话。

白天因为要输液,输血,输蛋白……随时准备叫护士来换药,所以一整天都不敢打瞌睡!在我的印象里,爸爸是一个超级爱睡觉的大懒虫,难以置信的是,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不睡不休息?后来我长大了终于明白了,原来是爱让爸爸坚持,让妈妈有耐心。

这些源于儿女孝顺父母的爱,尊敬父母的爱,这种爱也是来自于爷爷奶奶以及祖辈的传承,这就是我的家风故事!
【篇二】
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她如今年逾花甲,是一位勤俭持家的老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爸爸和我实施着教育,使我家形成了“勤俭节约”的家风。

前几天,我放学回到家,奶奶拿出一条我穿小了的棉裤和妈妈穿小的一件毛衣放在床上,比划来比划去,我好奇地看着奶奶,忍不住问道:“奶奶,您拿着两件旧衣服干嘛?”听了我的话,奶奶笑了:“我呀,想把你的这条棉裤给改制一下,肥瘦没有问题,就是有点短了。

”“哎呀,都什么年代了,小了就扔,您别改,改了我也不穿!”我生气地说。

奶奶不赞同我的观点,反驳道:“别看这裤子短了,可它不旧啊,把它再修剪一下,又可以穿上两年。

这叫勤俭持家!”
奶奶拿出剪刀和尺子,认认真真地剪剪裁裁。

她先把散口的毛衣袖剪下来,与短了的棉裤对接,针线在奶奶手里上上下下,穿梭似地飞舞着。

不一会儿,一条漂亮的鱼尾棉裤,就做成了!我看着改制好的棉裤,不禁暗暗佩服起奶奶来,还挺漂亮!“我看这毛衣您怎么办?”这回我只能拿毛衣说事了。

“这简单!”奶奶说着找来毛线,用勾针快速地上挑下勾,一会儿,那件黑毛衣的袖口多了两道窄窄的红边。

下摆也“长出”了一条花边。

“看看,七分袖,带花边的下摆,是不是很时尚?”奶奶炫耀着自己的作品。

我彻底被折服了:“奶奶,您真是太巧了!”
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勤俭、质朴的老人,始终秉承着勤俭持家的美德,她把“勤俭持家”的匾额高高地挂在屋子最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着我们。

【篇三】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重视长幼尊卑、忠信孝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相当明显。

因此在家庭的延续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家庭独有的气质,这就是家风。

谈到家风家训,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我认为家风不一定就是成文的典籍,在寻常百姓的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家风。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家风与家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所有家风的共同点是:蕴含着最朴素的价值观,能引人向善,催人奋进,在家庭传承与践行中,能体现出家风蕴含的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

我家祖上几乎没有声明赫赫的先人,但是在家里也能感到浓浓的家风,如果非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就是: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家风伴我从懵懂无知走向渐渐懂事、一步一步坚定的踏在人生的阶梯上。

从我记事起,每逢家里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的笑容,落落大方的接待客人。

其间总少不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气氛欢乐融洽,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由于我严守家规,热情待客,搏得了客人的赞赏:“你家的孩子真懂事、有礼貌。

”但是平时,淘气的我也会时不时“犯上。

”例如给睡觉的父亲别上一支发卡,鼻孔里插两根狗尾巴草。

于是母亲手持扫帚将我赶到院子里,还能听到父亲的怒诉。

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

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是那么的和善真诚。

谈到节俭,不得不讲个故事。

一天晚上,家里突然没电了,接到母亲的电话后,我连忙回到家里。

见开关坏了,我便要出门去买。

母亲说:“都这么晚了,电器店都关门了,你去床底左边找找,那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个旧开关,拿来用吧。

”我看到床底下放满各种杂物,有条有理,整整齐齐。

我找到旧开关并装上去,顿时满屋大放光明。

在灯光照射下,见母亲正在拾起坏了的开关。

我便对母亲说:“没有用了,修理不好的。

你看看,你床底这些东西放得满满的,没有用的就丢掉吧。

”母亲笑着说:“这些东西总会用得着,都有用,不能丢,不能丢!你刚才装上的旧开关,就是放在这里的,现在不是派上用场上了吗?”
现在生活好了,父亲依然那么勤俭。

他不但自己必生节俭,而且教育我从小要勤俭。

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是让我们先吃,他自己最后吃。

有时见我们碗里有剩饭,他便以一种吓唬人的语气说:“从小剩饭,长大会满脸长痘。

”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吃的小麦,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等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咱们可不能浪费。

”父亲勤劳节俭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也算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

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

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

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

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形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

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父母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着我们。

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

”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篇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和谐甜美的小家庭,每个家庭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家风,我家当然也不例外。

细细地想一想,我家的家风应该可以用几个名言名句和生活的日常故事勾勒、串联起来,生活琐事看起来平常,但却不知不觉中暗和了先贤们的智慧,似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灵,伴随我不断成长。

读书为学要有志、有识、有恒。

听爸爸说这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说得一句话。

说得是我们读书学习,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见解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从小时候开始,长辈们就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帮助我一起不断朝着心中的梦想前进。

我一直喜欢文学,记得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自己心里一直没底气,怕投稿选不上丢面子,爸爸妈妈鼓励我要大胆参与,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看到多彩的世界。

为了能够写好这篇稿子,我们一起讨论题材的选择、文章的结构,交流对主题的认识,在一个月里数易其稿,形成了一篇相对比较满意的作品,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优秀奖。

喜悦之余,让我对有志、有识、有恒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目标或者说梦想虽小,但也正是这一个一个的小小梦想才汇聚而成伟大中国复兴的大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大梦想,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揪着这些小梦想不放,通过不断学习,增长才干,与大家一起用双手建设美丽的祖国。

成由勤俭败由奢。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长辈们都经常教育我们要勤俭持家,生活上质朴,精神上要高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每当我对买的衣服、做的饭发出不满的声音时,爸妈就会给我上忆苦思甜的“课程”。

每次全家一起用餐时,要根据自己食量点餐,每个人都必须“光盘”,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上学之后,我们全家共同拟定了一份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