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化学治疗化院04级3班王恺(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潘景浩先生,祝他早日康复,一生平安)恶性肿瘤现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胁。
世界目前癌症患者总数已逾600万,我国每年新增约120万,死亡90万。
目前对肿瘤的治疗方法大致有手术,物理治疗(放射,冷冻,超声等)以及化学治疗。
虽然肿瘤的发生机制还未明确,但综合应用上述方法,的确已经可以大大延长患者寿命,甚至对部分患者达到治愈的效果。
医学对人类健康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其中化学功不可没。
对癌症化学治疗的尝试始于二战中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第一批抗肿瘤药物正式投放临床。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现、改造、筛选,抗癌药已经形成了多个体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目前的抗肿瘤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烷化剂、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代谢抑制剂、抗肿瘤激素、有丝分裂抑制剂、以及其它杂类。
1. 烷化剂烷化剂是最早进入研究的一类抗肿瘤药物。
二战时期对军事毒气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硫芥对血液及淋巴系统(它们都含有大量快速分裂的细胞)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
但其对肌体的破坏作用太严重。
于是采取广义的等电子体代换,合成了第一个具有临床意义的烷化剂——氮芥。
1.1氮芥类与硫芥类似,氮芥的抗生物活性源自其吖丙啶离子中间体。
其强烈的亲核性极易进攻DNA中的负电中心,如核糖羟基,磷酸羟基,碱基部分的羟基及氨基,尤其是鸟嘌呤的N —7及O—6部位,对其进行烷基化修饰,或者在相邻(异链或同链)碱基之间形成交联,破坏链间氢键,造成复制时的错配,或者直接DNA链断裂。
这是烷化剂的一般作用机理。
烷化剂亦会对蛋白质,多糖中类似靶点产生作用,这也是其效果的一部分。
然而氮芥的活性还是太高,对肌体其它正常细胞也具很强的杀伤力。
副作用太大。
于是变N原子上取代基为芳基(如苯丁酸氮芥等),使其孤电子对与芳环共轭,较难形成吖丙啶离子。
同时取代部分可以改变药物动力学性质,使其在细胞内具有较高的浓度,或改变生物半衰期等,期以改变抗癌谱或增强药效。
当时一个重要的设想,就是模仿肿瘤细胞分裂时大量需要的氨基酸,核苷碱基等物质的结构,“鱼目混珠”进入肿瘤细胞。
如此可以提高药物对靶细胞的选择性,降低毒性,提高疗效。
如溶肉瘤素(苯丙氨酸氮芥),氮甲,尿嘧啶氮芥,多潘(甲基尿嘧啶氮芥)等。
另一个提高选择性的方法是利用靶细胞内特殊的代谢倾向,设计无毒的化合物,使其在肿瘤细胞内特有的酶的作用下致毒。
这也是药物设计的一个方法。
一个好例子是环磷酰胺。
1.2吖丙啶类既然氮芥是通过吖丙啶离子发挥效果,人们又发明了吖丙啶类烷化剂,直接将吖丙啶连接在合适的载体分子上制成药物。
这类例子也不少,如噻替哌、亚胺醌、以及抗生素中的丝裂霉素。
1.3亚硝脲类这是在广泛筛选中发现的一类抗肿瘤烷化剂。
它发挥作用时需要通过水解,释放出重氮离子,它或者它失氮后形成的烃基碳正离子是有效的亲核试剂。
这类药物有独特的抗癌谱,尤其是其中一部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如环己亚硝脲,卡氮芥。
1.4铂化合物铂化合物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烷化剂”,但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也是在相邻的碱基(尤其是鸟嘌呤N-1或N-7)之间形成交联。
故一并讨论。
这类药物中最著名的应当算是顺铂,起初是偶然发现其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分裂的作用,后来用于肿瘤化疗。
分子以中性形体进入细胞,在细胞内由于氯离子浓度低,氯离子解离而形成具活性的二氨二水合铂(II)离子。
进而与DNA中的N原子配位,水分子离去,形成链内交联。
这是一个简单的化合物,但居然以如此巧妙而复杂的手段出色完成了进入细胞――活化――生效的过程,实在是让人惊叹!反式异构体由于活性键之间距离及角度的原因,无生物活性。
而其它类似的顺式配位铂化合物也可能有相似的作用,如临床现在应用的卡铂等。
目前这类药物研究的方向在采用新的配体,或试验其它金属,期以改善治疗效果。
1.5其它烷化剂烷化剂还包含磺酸酯类(如马利兰),卤代糖类(先脱卤化氢,转化为环氧化合物而起效,如二溴甘露醇)等。
烷化剂是一类古老的抗肿瘤药物,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其也有缺点,除了抗肿瘤药物一般的副作用外,它对DNA的伤害亦会诱发突变,直接的结果是突变导致抗药细胞株的出现。
远期产生第二原发肿瘤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这是一类新兴的针对DNA的抗肿瘤药物。
DNA在复制时须要将螺旋拧松,方可形成单链,并暴露酶类结合位点。
DNA损伤修复时也须经历这一过程。
拓扑异构酶就是起这个作用。
它可以切断DNA链,将其旋转后再重新连接。
抑制剂可以破坏这一过程,然而往往不是简单的抑制切割,而是稳定DNA-TOPO复合物,加速切割或者阻止重新连接,使DNA 链断裂。
2.1 TOPOI 抑制剂喜树碱是一个早已证明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但其本身水溶性低,毒性大,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近年来发现了它如此独特的抗癌机理,使得人们重新关注这个化合物。
经过半合成改造,获得了一系列新型易溶,低毒,高效的TOPOI抑制剂,现广泛应用于临床。
2.2 TOPOII抑制剂含多环结构(尤以蒽环为常见)的抗癌药物多属此类。
它们的线形稠环类似一对碱基,可以插入DNA的核糖磷酸链间,从而破坏TOPOII的功能。
环上的侧链可以通过氢键锚定在DNA沟内,使结合更稳定。
这类药物的代表有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以及合成的米托蒽醌等等。
鬼臼苷类衍生物是另一类TOPOII抑制剂。
但原始的鬼臼毒抑制的是微管形成。
2.3 博莱霉素族这是一个较小的家族,但由于其破坏DNA的方法较为特殊,故单独列出。
博莱霉素的活性在于它结构中的嘧啶环及附近的大量氨基。
这些基团可以和金属离子络合。
它一般以铜络合物形式进入细胞,之后被铁代换。
铁处于这样的配位环境内,其行为类似于细胞色素氧化酶,先接受氧分子配位,形成强氧化性中间体,而后破坏DNA。
其结构中的其它部分又可以与DNA以盐键,氢键等结合,起到识别靶分子的作用。
3.代谢抑制剂在叶酸对造血系统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叶酸类似物抗白血病的作用。
后来诞生了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代谢抑制剂――氨基喋呤。
此类药物的共同点在于其结构类似于代谢过程(尤其是核酸合成)中的某个重要物质,降低相应酶的活性,抑制正常代谢过程。
3.1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就是用一个氨基代换了叶酸喋啶环上的羟基。
等电子体代换是合成类似物的一般方法。
但氨喋呤毒性严重,后来又发展出氨甲喋呤。
它们的共同靶点是二氢叶酸还原酶。
而此酶的正常产物四氢叶酸是碱基合成中一碳单位转移的载体。
3.2核苷及碱基类似物这是阻止核酸合成更简单,更直接的想法。
这方面产生了大量成功的药物。
核苷类似物一般在磷酸化后抑制DNA聚合酶,或掺入核酸合成,生成无效产物。
如阿糖胞苷,其结构仅比脱氧胞苷糖部分多一个羟基。
碱基类似物较难直接干预核酸合成,而是干扰各种核苷合成途径。
如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
此外,伴随目前对肿瘤代谢特点的深入研究,代谢抑制剂有了新的发展。
例如大部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都具有ph1染色体,易位基因整合成一个高度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基因,导致酶活性上升,细胞癌变。
新开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就是针对于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信随着对肿瘤代谢的进一步研究,更多具有高特异性的代谢抑制剂将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4.作用于微管的药物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抑制分裂是控制癌症的另一个方法。
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扮演着关键的作用。
它形成纺锤体,牵拉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之后使细胞中部收缩而缢裂为二。
破坏了微管的正常作用,就等于破坏了细胞分裂的过程。
这类药物多数来源于植物。
秋水仙素是细胞学中常用的试剂,能抑制微管聚合,使有丝分裂停止在早中期。
但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尝试基本上失败了,现在转而作为抗痛风药物。
它的酰胺毒性较小,抗癌谱也较广,还在作为化疗药物使用。
长春花生物碱很早被应用于癌症治疗。
后来认识了它的作用机理,是与微管蛋白单体结合,阻止其装配成有功能的微管。
目前应用的包括天然的长春花碱,长春新碱,以及半合成的长春横滨,等等。
紫杉醇是一个有些奇特的药物。
它不是抑制微管蛋白装配,而是促进之,或者是抑制微管解聚。
不正常聚合同样使细胞周期无法完成。
紫杉醇天然资源极少,过度开发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人们转向两条道路,一是通过细胞培养获得产品;二是寻找结构类似但较易得的天然产物,再加以半合成改造,如此又得到了紫杉特尔,它的活性甚至还略高于紫杉醇。
5. 抗肿瘤激素激素能对抗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生长,这是最初被观察到的事实。
如雌激素对抗前列腺,雄激素对抗乳腺、子宫内膜,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抗淋巴系统。
于是人们设想利用这些对抗作用进行癌症化疗。
这些方法的确经常有效,在长期成熟的应用下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但激素治疗的适用范围有限,而且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目前,对激素结构的改造将使其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尽量减少对靶以外其它器官的影响。
这条道路在未来还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6. 其它类别及研究前沿癌细胞是低分化的细胞,癌变是脱分化的过程。
如果有药物能促使癌细胞分化,就可以使之“改恶从善”。
维生素A最初被发现有这样的作用,之后的维甲酸效用更强。
它们不仅可以治疗癌症,对防止某些癌前病变继续发展也有良好的效果。
蛋白激酶是研究的一个前沿。
它涉及细胞内信号传导,从而调节细胞的增殖。
它在肿瘤细胞中常常被过量表达,新的一些抗癌药物可以抑制其活性,使肿瘤细胞分裂受阻碍。
实体肿瘤的生长强烈依赖于充足的血流供应。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正常组织。
许多新开发的药物可抑制肿瘤内新生血管的生长,将肿瘤“饿死”。
同时也能大大降低肿瘤血行扩散的可能性。
反义核苷酸是基于碱基序列识别的专一性药物。
它针对靶细胞内特异的一段基因,合成它的互补链,根据碱基互配原理与靶基因结合,抑制其表达。
但通常的核苷酸链由于其生理条件下大量的负电荷,难以透过细胞膜;磷酸二酯键又极易被细胞内酶类降解。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饰。
目前对此的研究还很不足,但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氮芥用于肿瘤化疗,几十年来抗肿瘤药物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多靶点联合化疗,极大地延长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更具针对性的抗肿瘤药物诞生,让化学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