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第3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第3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
要点一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1.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2)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

2.精的贮藏
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藏于肾中。

3.精的施泄
一是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并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要点二人体之精的分类与功能
1.人体之精的分类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2)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

(3)脏腑之精:指分藏于脏腑之中的精。

(4)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合化而成,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

2.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2)营养周身(3)化生血液(4)化生为气(5)精能化神: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细目二气
要点一气的生成
肾为生气之根→先天之精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水谷之精气
肺为生气之主→自然界的清气
要点二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与调控:生长发育、生殖;脏腑生理活动;津血生成、运行。

2.温煦与凉润:正常体温。

3.防御作用: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脏腑器官位置。

5.中介作用:感应传导信息。

要点三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统一。

4.气的运动规律及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1)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心肺位置在上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宜升;脾胃位置居中,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六腑以降为顺。

(2)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要点四气的分类
细目三血
要点一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肾精化生而成。

脾胃→水谷精微
肾→精
肺→自然界清气
心→奉心化赤
要点二血液的运行
与心、肺、肝、脾密切相关
要点三血的生理功能
1.濡养作用
2.化神作用
细目四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要点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1.津液的生成
源于饮食水谷,脾胃、小肠、大肠。

2.津液的输布
脾、肺、肾,肝,三焦。

3.津液的排泄
汗、尿、呼气和粪便。

要点二津液的生理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充养血脉
细目五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要点神的生成与功能
1.神的生成
(1)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2)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2.神的功能
(1)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2)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3)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细目六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细目七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液载气
细目八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一精血同源
要点二津血同源
细目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要点一气能生精、摄精
要点二精能化气
要点三精气化神
要点四神驭精气
【例题】
1.自然界的清气与谷气在胸中积聚而生成的气是(宗气)
2.治疗血行瘀滞,多用补气、行气药是由于(气能行血)
3.自汗、多尿,滑精,是因气的何种作用失常所致(固摄作用)
4.中医学认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
5.下列气的作用,能维持人体正常体温恒定的是(温煦与凉润)
6.营气的作用是(营养全身)
7.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主要是(液)
8.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的主要是(津)
9.与水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肺、肾、脾)
相类似知识点:
1.与水液运行最密切:肺、脾、肾
2.与气生成关系最密切:(后天之气)肺、脾、(先天之气)肾
3.与气运行关系最密切:肺、肝、脾
4.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脾、肾(心、肺也重要)
5.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心、脾、肝、肺
6.与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有关:肝、肾
10.中医学认为,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是(心、肝、脾、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