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与功能图
灰质
2、中间带 背核(胸核) C8-L3 中间外侧核 T1-L3 骶副交感核 S2-S4 中间内侧核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Back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的表现
•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 碍、感觉障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 经功能障碍。
Up
Down
Back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损害的分类
脊髓震荡 脊髓休克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横贯性损害
Up
Down
Back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Up
Down
Back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6、内侧纵束:位于前索,将中脑及前庭神 经核的冲动传至脊髓上颈段中间带,继而 支配前角运动神经元,协同眼球的运动和 头颈部的运动,是眼震和头眼反射的机构 基础。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椎体束征: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出现的原始反
白质前联合
C5
L3
T8
Up Down Back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上行传导纤维:又称感觉传导束,将
躯干及四肢的痛温觉、精细触觉及深感觉 传至大脑皮层。 1、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薄束居内侧,楔 束居外侧。薄束和楔束传导肌肉、肌腱、关 节的深感觉(位置、运动及振动觉)和皮肤 的精细触觉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以T4 为界,薄束传导下半身,楔束传导上半身。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位置 位于椎管内
全长:42-45cm,上端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一腰椎椎体下缘 新生儿第3腰椎下缘平面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节段
C1-C4 C5-T4 T5-T8 T9-T12 L1-5 S1-Co
脊髓分为31个脊髓阶段
脊髓节段 与同序数椎骨对应关系
Up
Down
Back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牵张反射
感受器:肌梭 肌张力反射 肌张力反射指受牵拉的肌肉发生 轻度、持续、交替和不易疲劳的 紧张性收缩,使肌有一定张力。 是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姿势最基 本的反射活动,也是进行各种复 杂运动的基础。 Up Down 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 腱反射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外形
颈膨大 (C4-T1)
腰骶膨大 (L2-S3)
脊髓圆锥 马尾 终丝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颈膨大、腰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 两个膨大处,分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自颈髓第四节到胸髓第一节。颈膨 大的出现是由于该节段脊髓内的神经细胞 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则与肢体的 发达有关。由于人类的上肢动作灵巧,解 剖结构精细,所以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就 比较发达,颈膨大正相当于臂丛神经发出 的节段。腰膨大L2-S3。
脊
髓
Up
Down
Back
脊 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的血管 四、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脊髓:呈微扁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为脑 干向下延伸部分。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 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共发出31 对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躯干,是神经系统 的初级反射中枢。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外形
脊髓表面的沟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前正中裂:脊髓腹侧正中线陷入脊髓实质, 深大前后径的1/3,深约3mm • 后正中沟:脊髓背侧正中线的线沟,深达 灰质,将后索分为左右两部分 • 前外侧沟:左右各一,相当于脊髓前根传 出部分 • 后外侧沟:左右各一,相当于脊髓后根丝 传入部位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C5
后角 中间带 前角
L3
T8
Up
侧角 (T1-L3)
Down Back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联合
C5
L3
T8
Up Down Back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此外灰质 前联合的前方有白质前联合,后角的基底部灰 白质相间的部分为网状结构。白质有上行(感 觉)、下行(运动)传导束及大量胶质细胞组 成。
Up
Down
Back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皮质脊髓前束:
止于双侧脊髓灰质 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肌 四 躯 肢 干 肌 肌 Up
● ● ● ● ● ● ● ●
● ● ●
● ● ● ● ●
躯 干 肌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功能:完成大脑皮质对脊髓运动功能的控制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损伤表现:一侧损伤,表现为同侧(患侧) 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 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征。躯干肌 不瘫痪。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比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骨 比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 比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 平对第10~12胸椎体 平对第1腰椎体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状,粗细不均,有 两个膨大部。颈膨大:C5-T2,发出支配上 肢的神经根;腰膨大:L1-S2,发出支配下 肢的神经根。往下逐渐变细,形成脊髓圆 椎,尖端发出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 膜。
射。当锥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 制功能而释放出踝和拇指趾背伸的反射作用。1岁 半以内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 现上述反射现象,不属于病理。成年病人若出现 则为病理反射。包括:1.巴宾斯基征 Babinski征; 2.Rossolimmo征及Hoffmann征 。3.Oppenheim征 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4.Gorden征 检查时用手以 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Chaddock征 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 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Up Down Back
3 7
4
9
2
5
13
14
11 6
1.薄束 1 2.楔束 3.脊髓小脑后束 4.脊髓小脑前束 5.脊髓丘脑后束 6.脊髓丘脑前束 7.皮质脊髓侧束 8. 皮质脊髓前束 8
12
10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 1、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脊髓中的神经 细胞是各种感觉及运动的中转站。 2、反射中枢: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下行传导束-椎体束:锥体束是下行 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两种。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 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锥体束 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 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 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 麻痹及椎体束征等。
Up Down Back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与脑膜相对应,脊髓亦有三层膜。 1、硬脊膜:在骶髓阶段水平,形成盲端。 2、蛛网膜: 3、软脊膜:富含血管和神经,紧包于脊髓 的表面。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骨膜之间,有静脉丛及 脂肪。硬膜下腔:无特殊结构。蛛网膜下腔: 充满脑脊液。
Up Down Back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上行传导束)
薄束 传递T5以下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传递T4以上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深感觉) 占据后索,为脊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
Up Down Back
楔 薄 束 束
薄束 楔束
传递同侧 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
Up Down Back
脊髓丘脑侧束
传递对侧肢体1~2个 节段以下的痛温觉 损伤表现:感觉丧 失在对侧(健侧) 1~2个节段以下
脊神经节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小脑束:外侧索周边的前后部,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将下肢和躯干下 部的深感觉经小 脑上下脚至小脑, 主要与肢体运动 及姿势协调有关 Up
Up Down Back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