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故都的秋
眷恋
课内探究: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参考: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 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 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 的颂歌。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又清醇。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 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 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 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 切的眷恋之情。
走进作者—郁达夫
•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 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 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 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 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 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 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 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 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 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 都的秋》。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季节和地域特色写景的方法。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文 中五幅秋景图,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第三、情感目标: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能力。
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何还要 描写“南国的秋”呢?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 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 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 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郁 达 夫
故 都 的 秋
故 都 的 秋
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于秋,往 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 催生了无数优美的文字。古今中外秋思之作, 着眼点各不相同:哀秋者有之,怨秋者有之, 喜秋者有之,颂秋者有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毛泽东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 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 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 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 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故都秋色 客观现实 感
浑然一体 相互统一 结合
个人心情 主观感受 悟
尽 管 淡
毕 竟 又 艳 了 些
思考与探讨(落蕊映秋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 落蕊?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 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 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 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眷恋古 都之秋的情怀。
思考与探讨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 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宁 静 而 淡 远
纯 净 而 洁 雅
颜虽 色清 却冷 又 重 了 点
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 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思考与探讨(秋日胜果)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 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秋日胜果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淡 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 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课内探究: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 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 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原因: 北京秋天的自 然色彩.
知人论世(主观原因)
郁达夫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 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 视,在个人的性格方 面,他抑郁善感;在文 艺观和审美追求上, 提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文学。”
用心倾听《故都的秋》
• 诵读指导: 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 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 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 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关键词语: 清、静、悲 凉
解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喻 馍馍 大蟹
稀饭 鲈鱼
黄犬
体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喻 喻 体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烘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以《白桦林之冬》为题写一篇随笔。
味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清晨静观
向往
故 都 的 秋
记叙 分写(3~12段)
观秋色:清 落蕊映秋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赞美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总写(13~14段)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 响广泛。其中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 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 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 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 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有 《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 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 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 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 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 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 杜甫《登高》
白 居 易
︽
琵 琶 行
︾
枫 浔 叶 阳 荻 江 花 头 秋 夜 瑟 送 瑟 客 。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故都的秋景图
清 晨 静 观
落 蕊 映 秋 秋蝉残鸣 秋 雨 话 凉 秋 日这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 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衬托出环境清幽、萧 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 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 秋的情怀。
槐树落蕊
细腻 清闲 落寞
清、静、悲凉
思考与探讨(秋蝉残鸣)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 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 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 气氛。此处以动衬静, 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之感,加 “浓”秋味。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思考与探讨(秋雨话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