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4、内环境的定义:生理学中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门控离子通道分三类:电压门控信道、化学门控信道(配体门控信道)、机械门控信道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3.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11.12.13.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16.17.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26.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主动转运。
所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33.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纤维传导抵达神经-肌接头部位时,轴突末梢释放Ach,使终板膜产34.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肌浆中何种离子的浓度升高35.细胞外液高浓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属于36.37.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3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40.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4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 2+44.神经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Na + 内流和K +45.细胞代谢所需的O 2 和所生产的CO 2 是通过什么渠道跨膜转运答: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机制: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①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钠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大量内流。
②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当达到-70mv时,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③K+外流增加形成了兴奋传递: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镶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AP(动作电位)3.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化和长度缩短完全融合或叠加起来二、血液1.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11.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而析出的液体。
2.血浆与组织液各种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组织液增多7.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8.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9.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下列哪个缓冲对10.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11.中性粒13.14.18.血液凝固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的最主要差别在于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21.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 22.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纤维蛋白原 23.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 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24.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25.某人的血浆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不可能是 26.A型标准血清与B 型血液混和时可引起27.输血时主要考虑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28.O 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的抗原是30.某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31.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则其血沉速度将 正常 33.甲状腺或肺手术后易发生渗血,主要是由于这些组织 纤溶酶原组织激活物含量多 34.关于输血的原则,错误的是 紧急情况下O 型血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型血液 35.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 36.某人的红细胞与B 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 47.A 型血人的红细胞与B 型血人的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凝集 8.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4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的 42.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的43. 44 中性粒细胞 45.释放组胺引起过敏症状的细胞是 嗜碱粒细胞 46.参与生理止血多个环节的细胞是 血小板血液循环心脏的泵血功能102.左冠脉血流量急剧减少是在等容收缩期103.左冠脉血流量达最高峰是在舒张早期104.左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是在等容收缩期105.左室容积下降速度最快是在快速射血期106.左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是在等容舒张期15.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等容收缩期延长4.房室瓣关闭主要是由于室内压高于房内压5.主动脉瓣关闭主要是由于主动脉压高于心室内压6.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心动周期中左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房缩期末8.9.一个心动周期中,由房室瓣关闭至下次房室瓣开启的时程相当于室缩期和等容舒张期1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泵血指标①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一次心跳一侧心室(一般为左心室。
安静时70ml,运动时150ml)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强能和动能来表示。
每搏功=搏出量*(平均主动脉压—平均左心房压)。
每搏功乘以心率即为每分功。
动脉压升高,做功增大。
10.心指数为12.可引起射血分数增大的因素是心肌收缩能力增强①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它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
在一定限度内,前负荷越大,心肌的初长度越长,心肌收缩力就越强,从而使搏出量增多。
这种不需要神经和②后负荷:指心室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即为大动脉内的血压(左心室:主A;右心室:肺A③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本身的一种内在特性,与前后负荷无关。
这种特性的基础主要是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活化的横桥数量和ATP酶的活性。
④心率的影响:心率也是决定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之一。
40—150次/min:心率↑→每分心输出量↑。
>180次/min: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充盈量↓→每搏出量↓→每分心输出量↓<40次/min: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每分心输出量↓13.心肌收缩能力16.粗细肌丝重叠数目17.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哪一时相缩短快速充盈期18.体力劳动时,心搏出量和作功持久明显地增高,其主要调节机制是等长调节19.左心室的搏功大于右心室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项的差别肺动脉平均压低20.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21.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22.下列哪种心音的强弱可反映主动脉压和肺动脉压的高低第三节血管生理2.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
Q=△P/R Q:心输出量△P:主动脉压和右心房压的差 R:血流阻力3.血流速度是指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各类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与同类血管的总截面积成反比4.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①血液内部的摩擦力②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R=8ηL/πr^4 R为血流阻力,η为血液黏滞度,L为血管长度,r为血管半径5.广义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6.血管有:动脉血压、静脉血压、毛细血管压。
血压通常指动脉血压。
7.充盈压:是指血管内不流动的充盈在血管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9.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①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舒张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ABP 的平均值,称为平均ABP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 ②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SP ):室缩时,ABP 升高到最大值(90—140mmHg ) 舒张压(DP ):室舒压,SP —DP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DP+脉压/3③④形成机制Ⅰ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闭合的血流环路Ⅱ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生阻力 Ⅲ 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外周阻力→推血(1/3)流动【动能消耗】+大A 扩张(2/3)【势能贮存+缓冲力】→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Ⅳ心室舒张→大A 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动脉血压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每搏量{{ 心率 血液粘度 小A 口径 :神经、体液因素 :RBC 数、温度、血流切率 血浆蛋白成分和浓度 {前负荷:循环血量、体位、心泵、呼吸泵、肌泵后负荷:动脉血压心缩力动脉血压 {物质基础 决定因素 缓冲作用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血量血管容积{动力—心输出量 阻力—外周阻力 { { 每搏输出量心率小动脉、微动脉口径血液粘滞度 {心室肌收缩力 大动脉管壁弹性{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10.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①外周静脉压:通常将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特点:Ⅰ血压低,到心房时已接近于零Ⅱ重力和体位对静脉血压影响大Ⅲ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大②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通常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中心静脉压:5—12cmH2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Ⅰ心脏射血能力:良好的心脏、中心静脉压降低Ⅱ静脉回流速度:回流速度慢、中心静脉压降低③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Ⅰ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Ⅱ心肌收缩力Ⅲ体位改变Ⅳ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Ⅴ呼吸运动11.微循环①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包括直捷通路(意义在于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以满足体循环有足够的静脉回心血量)、迂回通路特点:①通透性好②血流缓慢③与组织细胞接触面积大。
对于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十分有利,故又称营养通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动-静脉短路(基本无物质交换作用,但具有体温调节作用)②毛细血管的物质运输Ⅰ除蛋白质分子难以通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