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数民族婚俗

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

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

“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

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

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

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

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

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

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

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

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在傣族,是男嫁女。

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

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

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

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

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

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

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

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

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

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

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鄂尔多斯婚礼。

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

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d能下马。

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

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

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

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

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申间走过。

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

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

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摸、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口呕催妆礼"。

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

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

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

送亲宜早不宜迟。

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

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

首先请阿旬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旬当着证婚人间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

再间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旬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

"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

"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

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即回娘家,。

有的当日"回门"。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2006-5-23 10:47:22 来源:中国56民族文化网
[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

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

相亲",俗称"看门户"。

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

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

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
礼",俗称《下大茶"。

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

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盘譬,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

第一天叫"响栅"。

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

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

第二天叫"晾轿"。

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

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处"。

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箱柜"。

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