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朝鲜汉学
4、朝位经学大师 金正喜,号阮堂,有《阮堂先生全集》。金 氏治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实事求是。他以为 儒家的“圣人之道”为“甲第大宅”,训诂 则为“门径”,与清代汉学一脉相承。二是 兼容并取。认为治学之道不必分汉宋之界, 对宋学亦有肯定。他曾到中国一月拜见了翁 方纲、阮元等经学大家,并长期与之保持联 系。认为翁、阮及戴震等大师各有优劣,都 一并推崇。
朴趾源是朝鲜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随 官访问中国,入辽东、经北京、抵热河参加 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庆典,历时二月余。其间 他用写作了汉文的《热河日记》,生动地记 叙和描写了朝鲜至中国京城一带的风土人情, 广泛涉及到了历史、文学、宗教、艺术、医 术、建筑等,其中一些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 价值。如记录《水浒传》、《西厢记》、 《九如歌颂》、《万寿无疆》等小说和戏曲 的流传情况,《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可 补中国史之佚。
朝鲜的三国时代:约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高句 (音勾)丽(前37——668)、百济(前18—— 660)、新罗(前57——935),相当于中国的西 汉末年至隋。 7世纪末,朝鲜儒学家薛聪创立“吏读法”(采用汉 字的音和意记朝鲜语)以解释儒家经典,这是朝鲜 文字的先声。 直到15世纪中叶前,朝鲜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 1444年,李朝世宗的郑麟趾等人创制了朝鲜文字, 1446年颁布了《训民正音》,但是汉字仍然是官方 和知识分子使用的正统文字。1894年,朝鲜文字 “谚文”成为正宗,1910年汉字被废除。
新罗王朝统一了朝鲜之后,需要一个有利其统治的 思想作为立国之基础,于是在651年,仿照古代中 国官制,正式设立了博士官制度,用来选拔官吏。 682年,仿照中国教育制度,正式设立了国学作为 对全体国民教育和官员升迁的选择标准。 717年,仿照中国祭孔制度,正式把孔子及其弟子 十人作为圣哲来祭奠,并开始派遣学问僧和遣唐使 来华求学的活动。 至此,儒学正式成为统一的新罗王朝的国家学说。 朝鲜对儒家经典的注释著作开始大量出现。
2、汉文散文
李朝人崔溥(1454——1504)的《漂海录》是古 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的专著。1488年,崔溥乘 船奔丧途中,偶然被风浪吹到中国浙江沿岸,被疑 为倭寇,经多次审查明确身份后,由运河到北京, 又经陆路渡鸭绿江回国,历时4个半月,后奉李朝国 王之命写成《漂海录》。此书用汉文写成,5万余字, 广泛记录了中国明代大江南北的政治、经济、交通、 风物,对研究当时的地理交通和海防及外交均有重 要的价值。此书后被译成日、英等文字,1992年中 国国内也出了校点本。
3、朝鲜的实学。
与中国大体相似,十七、八世纪朝鲜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实学” 的人物。他们发扬儒学传统,结合朝鲜实际,学习外国的科学技 术,形成了实学研究思潮。他们所谓的“实”,意为自身修养的 实心实德,认识方面的实事求是和实理,实践方面的实行、实用, 本质上乃是不尚空谈的儒学的实际化。 代表人物有柳馨远、李瀷和朴趾源、丁若镛。柳注重农业和工商 业;李瀷,六经之外比较关注老庄及诸子学、佛学、清代考据学 和西文思想,比较重视地制和税制。朴趾源认为不必过分迷信六 经,批判朱子学,又不追随清代考据学,主张工商各业并重。丁 若镛是朝鲜实学的集大成者。他立足于儒学,主张“修己治人”, 既有考据学倾向,又重视“杂学”,以“攘夷狄,裕财用,能文 能武”为真儒之学。这些实学思想,既有传统儒学的根基,又是 近代思想的萌芽。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诗人中,古朝鲜人最喜爱 李白、杜甫和苏轼。李朝前期最推崇苏轼。 徐居正《东人诗话》载: 高丽文人,专尚东坡,每及第榜出,则人曰 三十三东坡出矣。 李仁老《破闲集》载: 郑知常送人云:“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 年添作波。”当时以为警策,然杜少陵云: “别泪添作锦江水”。李白云:“愿结九江 波,添成万行泪”,皆出一模也。
第二节 韩国汉学
二战时期日本占领朝鲜半岛,这里的汉学研 究一度陷入低谷。光复和朝鲜战争之后,后 形成了南北朝鲜的分裂,分裂后的朝鲜汉学 集中于韩国。韩国汉学的成就和特点有以下 几个方面 。 一、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二、韩国的汉语教学 三、韩国的汉学研究机构
一、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韩国汉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成就显著,并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主 流。光复后,车相辕等人就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专著,90年代车 相辕又有同名著作出版。他还有《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 韩国对中国文学的分体研究以诗歌最为发达。车柱环有《中国诗 论》、李炳汉有《中国古典诗学》,许世旭有《韩中诗话渊源考》 等。 散文研究方面有李家源《汉文新讲》、赵钟业《汉文通释》等著作。 小说方面有全寅初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李相翊(音一)的 《韩中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崔溶辙、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 通俗小说书目》。丁来东、丁范镇还翻译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 略》。 戏曲方面有金学主的《汤显祖研究》、《中国古典之歌舞戏》、 《韩中两国的歌舞杂戏》,梁会锡的《中国戏曲论》。
韩国还有不少中国古代文学的专题研究。车柱环的《文心雕龙疏 证》是一部被称为“考订精详、文字简练”的力作。其它如金学 主的《汉诗研究》、丁范镇的《唐代小说研究》、李丙畴的《杜 甫——比较文学方式之研究》、李章佑的《韩愈之古诗用韵》、 李锡浩的《李太白与道教》、柳晟俊的《王维诗歌研究》。这些 专题研究体现了韩国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程度,但过分集 中在唐代。 近年来,韩国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仍大有人在,他们还时常 在中国的刊物如《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发表论文。 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之前 虽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谈不上深入。八十年代以后,许世旭连 续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 代诗歌研究》等专著,其它人的论文也有千篇以上。韩国学者尤 其重视鲁迅,并出版过鲁迅研究的专集。
二、朝鲜的汉文学
1、汉诗创作及其评论。 不仅有汉语教材和翻译的汉文典籍,朝鲜 还有不少本国人用汉语写成的文章和书籍。 高句丽和李朝时期,仿中国的科举取士制 度,用汉文经典和诗文作为考试标准,一 些出身科举或曾留学中国或访问中国的官 吏和知识分子,写作了大量汉语诗文和书 籍,尤以文学为主 。
古朝鲜产生了一批汉文诗人,其中有“四大诗人”特别 有名,他们是: 新罗崔致远(857——928),被称为古代朝鲜汉文学的 鼻祖,12岁留学于唐,18岁中进士,在唐为官十年,有 《桂苑笔耕》20卷,其中五、七言诗一百多首。(其中 有三首有关云南的诗歌:《安南》、《天威径》、《平 蛮》;文三篇:《通和南蛮表》、《谢事南蛮通和事宜 表》、《贺入蛮史回状》。收入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 丛刊》第二卷)。 高丽李报奎(1168——1241),科举及第后曾任政堂 文学守太尉参知政事,在文学方面是“高丽一代无所企 及者”,“朝鲜李太白”。 高丽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汉诗宗。 朝鲜申纬,被称为朝鲜的“诗佛”。
就创作而言,古朝鲜的汉文学明显受到了中国不同 时期的影响。新罗末至高丽初,正值中国晚唐时期, 故有晚唐诗风。高丽中后期相当于中国南宋初年, 则崇宋诗。李朝宣祖即位(1568)后(相当于明代 中后期),又推崇唐诗。 朝鲜不仅有汉诗文创作,而且有关于汉诗的评论, 尤以诗话为多。徐居正的《东人诗话》,是朝鲜诗 话的代表作。这些著作大多仿自中国的诗话,或摘 句举篇,品评高下,或记佚闻趣事,或发表理论见 解,所论之诗既有中国诗人之作,也有朝鲜诗人的 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李朝人最推崇杜甫,既崇其诗,又崇其忠义,故有 《杜诗谚解》。 李朝后其受中国诗论的影响,朝鲜也出现了类似但 又有所不同的诗歌理论。金泽荣针对王世祯的“神 韵说”过分强调虚的一面,提出了“诗之佳品,应 虚实相生”的主张。金正喜针对袁枚的“性灵说” 和沈德潜的“格调说”,提出性灵与格调并重的见 解。申采浩接受梁启超等人“诗界革命”的影响, 在《天喜堂诗话》中提出了类似的主张,并主张用 朝鲜文创作诗歌,因此有朝鲜“诗界革命”者之称。
因为长期使用汉字,所以朝鲜有很多会说汉 语的人,也有很多汉语写成的典籍,产生了 很多汉学家。严格地说,古代朝鲜文化属于 汉字文化圈,离开了汉字就无法研究古代朝 鲜文化。 为了学习汉语汉文,古代朝鲜出版了许多译 学书,即汉语教材,如《老乞大》、《朴通 事》、《训世评话》等。另外,出现了大量 的用朝鲜文注解翻译的汉文典籍,称“谚 解”,如《四书谚解》、《楞(音leng)严 经谚解》、《杜诗谚解》等。
第二章 朝鲜和韩国的汉学 第一节 朝鲜汉学
由于地理的原因,朝鲜是接受中国文化最早 的地区和国家。 一、汉字与朝鲜汉学。 二、朝鲜的汉文学 三、朝鲜的儒学。
一、汉字与朝鲜汉学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周武王封其子于朝 鲜,(《剑桥中国秦汉史》以为逃到朝鲜),把中 国文化带到了那里。大约在中国的战国时代,汉字 已传入朝鲜。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征朝鲜,并设置乐浪、 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刘正《图说汉学史》把这 一年定为朝鲜汉学的开始。 公元372年,朝鲜三国时代中的高句丽王朝的小 兽林王开始设立中国式的太学制度。中国文化被正 式确立下来。
3、汉戏曲小说。
中国小说很早就传入朝鲜。公元284年《山海经》已传 入。其后《搜神记》、《太平广记》等也相继传入。李 朝时期,《太平广记》还被译成谚文。 李朝士人对中国小说发表了一些评论,尤其是对中国小 说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从文 学、历史、学习汉文的角度肯定,一派则从维护封建统 治和考分的立场予以否定。在长期的论争中否定者的意 见渐占上风,李朝正祖十年(1786),政府下令禁止中 国小说的传播。这种做法与清政府如出一辙。 但是,朝鲜末期中国小说仍然流行。由于大量中国小说 的传入朝鲜,有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小说,但朝鲜仍有 当时的原本。如明代拟话本《型世言》,这对于研究中 国小说史很有意义。
朝鲜还有大量的中国小说译本,《三国演义》 的译本有手写本8种、木刻本7种;《红楼梦》 译本为世界上第一部完译本。另外,朝鲜还 有中国小说的改编本,如《张飞马超实记》 (改自《三国演义》)、《唐太宗传》(改 自《西游记》)、《楚霸王实记》(改自 《西汉演义》)等。
三、朝鲜的儒学。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广泛地影响了周边国家。 朝鲜是儒学的重要传播国之一。 1、儒学的传入和成为统治思想。据《史记·朝鲜列 传》记载,公元前95年燕人卫满率千余难民到了 古朝鲜,儒家思想随之传入。 儒学在朝鲜成为统治思想是在高句丽第17代小兽 林王二年(372),此后仿汉制设立太学,以 《诗》、《书》、《礼》、《易》、《春秋》和 《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 汉书》为教材,并设立五经博士及弟子,主要招收 贵族子弟,培养国家官员。其后,儒学经高句丽传 入百济和新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