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镇朝鲜族行政村是我国长城以南地区完好保留朝鲜族语言文化的朝鲜族村。
它远离朝鲜族聚居地,处在汉族的包围之中,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文化孤岛。
2012年1月17日,我们深入到朝鲜族村进行调查,了解当地历史及当今状况。
其间访谈了当地相关部门领导和地方群众,并参观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朝鲜族小学。
朝鲜族村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族教育长足发展,文化生活保证需求,为建设朝鲜族民俗村打下了社会基础。
一、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
在山海关长城以南的抚宁县留守营镇有一个朝鲜族村,这是我国长城以南的关内即河北省唯一的朝鲜族群众聚居地,70多年来,她完好地保留着朝鲜族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族村的历史沿革,据资料,可追溯到1939 年。
1938 年冬,东河南村杨子峰去黑龙江省做生意,结识了朝鲜族兄弟“大老朴”和“二老朴”。
杨得知他们是种水稻的能手,便介绍了西河南沿海一带适宜种水稻的情况。
1939 年春,兄弟二人随杨来到西河南,买下卢龙县燕河营镇大地主薛子行家的200 亩盐碱荒地,当年便组织农民试种水稻,秋后获得丰收。
于是,他们又先后从东北招来30 多户朝鲜族亲朋好友,分别租房居住在西河南、水沿庄、前朱建坨村,并在沿海一带的荒滩上开垦了1 843 亩水田。
1946 年5 月,这些朝鲜族变卖家产,迁到了当时的南朝鲜。
他们走后,水田全部撂荒,直到1949 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01 师农场接收。
现在的朝鲜族村居民,最早是1952 年由辽宁省昌图县一区新民村、开源县十一区马家窝房、昌北县艾母村昌新屯、洮南县等地迁来的,当时共14 户55 人。
1954 年春,这14 户朝鲜族组织起来,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宁鲜社”。
1956 年春,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仍称“宁鲜社”,隶属渤海人民公社。
当年年底,这些人全部迁到人口密集、交通比较方便的西河南定居。
从此,西河南朝鲜族有了自己永久性的聚居地。
1958 年10 月,由于朝鲜族人口少、孩子求学困难等原因,社长李钟泽代表朝鲜族农户向抚宁县政府提出申请,希望从外地引入朝鲜族农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耕地面积。
他们的申请得到了抚宁县政府的同意,并从原201 师农场(该农场于1956 年迁走) 留下来的土地中拨出1 059 亩土地。
1958 年底至1959 年春,宁鲜社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分两批迁来37 户朝鲜族,共183 人,其中第一批14 户67 人,第二批23 户116人。
1959 年,渤海人民公社宁鲜高级农业合作社更名为水田专业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李钟泽任大队长,兼任渤海人民公社副社长。
1976 年唐山地震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因地震造成的住房困难,于1978 年拨救灾款28 万元,为朝鲜族村建了一砖到顶的新房270 间。
1982 年3 月,渤海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河南乡政府,朝鲜族的水田专业大队改为朝鲜族村。
撤乡并镇后,西河南乡归属留守营镇,与朝鲜族村一样,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目前,朝鲜族村有156 户513 人,其中152 户是纯朝鲜族家庭,4 户为朝汉、朝满通婚家庭。
现在,村里有四家私营玻璃加工厂、
两家朝鲜族饭馆,另有个体台球厅、商店、运输户等。
全村有农田1 111亩,其中水田1 057 亩、旱田54 亩,全部转包给临近的西河南村、水沿庄村等地农民。
全村年纯收入人均3 000 多元,在秦皇岛市的15 个民族村中,经济收入位居首位。
二、建设朝鲜族民俗村的交通优势
朝鲜族村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朝鲜族村南临渤海,位于秦皇岛市西南的洋河西南岸,距秦皇岛市35 公里,偎依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北靠京山铁路(4 公里) 和津秦公路,距205 国道只有两公里,之间有水泥公路连接,交通十分方便。
南戴河旅游区开发之后,朝鲜族村的交通更加便捷。
三、建设朝鲜族民俗村的文化优势
在朝鲜族民俗表演场可欣赏到精彩的朝鲜族传统民俗舞蹈和民歌。
悦耳的民谣、轻快活泼的舞蹈、古朴典雅的婚礼独具特色。
夜幕降际,您可以接受村民的邀请,围着篝火,参与到轻歌曼舞中,体验着风俗人情。
1、朝鲜族饮食,例如:打糕、米肠、泡菜、拌蕨菜、马蹄叶包;
2、朝鲜族体育并可以观看并参与秋千、跳板、摔跤等朝鲜族体育游艺,了解朝鲜族奔放热情的性格;
3、朝鲜族民居:在村民家中,可以近距离体验朝鲜族的风情民俗和特有的生活方式。
四、建设朝鲜族民俗村出现的主要障碍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2)现代文明对民族文化冲击严重
我们在朝鲜族小学进行参观时,在双语学校也是大部分是汉族小孩聚在一起,他们用很流利的普通话交流,而且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大部分朝鲜族的居民也都是身着跟周围居民一样的衣饰,在外观上看不出跟其他民族的区别。
这种“现代性知识”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思想冲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民族地区应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过多的接触现代性知识的冲击,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并且,长远来看,这些冲击得影响还包括对旅游产业本身带来的损失。
游客会因原本关于少数民族纯朴、善良形象的想象被现实打破而颇感失落。
更重要的是,当民族文化冲击而渐渐失去原有内涵,只剩一个概念时,我们还有什么?民族旅游当然也会因失去特色而走下坡路。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3)人才储备不足
秦皇岛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还面临很多问题,目前思路并不清晰。
打造少数民族品牌确实面临一些问题,思路不清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旅游产业创意过程中缺少高手,据了解秦皇岛市对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储备不足。
秦皇岛市在旅游人才培训方面遇到困难主要原因也是人才储备不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体制不完善
目前秦皇岛市对民族旅游产业的投入不是很多、相关体制不完
善,民营资本与外来资本没能进入旅游产业,体制不够灵活。
致使高品位的民族旅游景点很少或者说没有。
(5)对地区内的非主流文化不够重视
朝鲜族属于秦皇岛地区非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在秦皇岛地区是非主流的文化,其文化资源未受到足够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省里定位不高。
——这也是一个问题。
朝鲜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对于构建多元共荣的协调社会和文化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对其引起足够重视。
(6)部分地方领导对旅游产业认识存在问题
部分县旅游产业相关部门领导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问题,甚至混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这样就容易使资源转化为产业意识不足、思路不清。
另外,各县的文化产业组织机构即文化产业办公室,建设不完善,在部分县属科级单位,在部分县属副科级单位,人员少,办公条件差。
这说明部分地方领导对文化产业认识存在问题。
这当然也会影响到旅游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