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熟语上课用
老气横秋:①形容老练而自负,现形容自高自大, 摆老资格;②形容人没有朝气(青年人)。使用 错误。
例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 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 驳陆离吧。
斑驳陆离:陆离,指色彩繁杂;斑驳,颜色杂 乱。①形容色彩杂乱不齐;②指建筑、器物等 的古老陈旧。使用正确。
例10: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 异想天开,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3、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 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一般 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4、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 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 福。
5、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 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 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6、国家体操队的几位小 将在世界锦标赛上表现 出色,被誉为中国体操 的明日黄花。
三.研究出题规律:成语设误类 型• 1、望文生义
• • • • • • • • • 2、理解片面 3、用错对象 4、颠倒谦敬 5、误用褒贬 6、近义混淆 7、搭配不当 8、轻重不分 9、语义重复 10、前后矛盾
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望文生义”意思是,不深入钻研, 只按照字面牵强附会地作出片面或错 误得解释。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 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有的词语 不能仅靠字面意思去理解它,如果只 是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 错误 。
“不可开交”比喻 没法摆脱,一般用 于“吵、闹、打” 等方面
“见仁见智”指对同 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 度持不同的看法。该 成语适用对象不能用 于某一人。
“良莠不齐”指好人、 9、这次考试,班上同学 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 们的成绩良莠不齐,差 文中用来指成绩不齐显 别不大。 然是误用,可改为“参 差不齐”。
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 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 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 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 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 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效果。
谚语
例3、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 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 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想入非非:①形容胡思乱想;②思想进入 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使用正确。 例4: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 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平易近人:①态度和蔼可亲,容易接近; ②文 字浅显,容易理解,容易被人接受。使用正确。
4、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 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 长一职实难胜任。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 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使用正确
相关成语
信笔涂鸦:多用作谦词,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多用作谦词,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多用作自谦,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姑妄言之:谦词,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 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格言
•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于名人之手, 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 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 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 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 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 吭示,更富于说服力。
备考重点——成语
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 化的短语,数量繁多,历史悠久, 运用广泛,具有语言凝练、音韵和 谐的特点,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使 用成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考点阐释:能力层级:E
重点:语境中的正确应用,包括含义、色彩、搭 配、辨析等。 特点: 1、考查课本所涉及的重点词或日常生活、报刊 杂志中出现的常用成语。 2、考查易混成语误用的判断和近义成语的辨析。 落脚点:考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对象、望文生 义的误用,考具双重含义和易混淆的成语。
判断正误
异想天开:①用来形容思想解放,想法独特。含 有褒义;②用来形容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带讽刺意味时,含有贬义。 使用正确。
三、用准对象,防止张冠李戴
例句讲解
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1、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 目,发展十分迅速。
“琳琅满目”一般是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2、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 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 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绘声绘色”用来形容描写、叙述生动逼真。
成语
(1)成语的特点 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心广 体胖”的“胖”,只能读pán,因为它是安泰舒适 的意思。 (2)成语的结构 如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主谓、偏正、连动 等。“纷至沓来”中 “沓”与“纷”意思相近, 因此不能将“沓”写成“踏”。 (3)常用成语的含义 从近几年的试题看,要特别注意常用成语含义 的正确理解和结合语境正确使用。
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
(2)来自书面语言
惯用语
特点:
1、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 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背黑锅 穿小鞋 敲竹杠 翘辫子 比喻代人受过 比喻使人暗中吃亏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务,也 比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 比喻人死
2、它的结构是固定的,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 表。
4、人家都在捐钱捐物,你却细大不捐,真是不好意思。
5、夜幕降临了,人们都安坐家中观看中央电视台的 春节联欢晚会,白天喧闹的大街此时几乎万人空巷, 显得格外的静。
6、曾几何时,如何防守姚明成为联盟中的一个课题;
但是6年之后,大家都知道要用夹击和站前位来对 姚明进行有效防守了。
7、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提起笔来,文不加点,
2010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熟语(含成语)
邯郸市第一中学 李志鹏
熟语的类型
成语 谚语 惯用语 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短 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 口头用语
熟 语
格言
歇后语
a.经过他的认真学习,终于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 毛病。 b.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 令人费解。
3、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 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表示寒冷。使用错误。
4、三城创先争优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 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刘老师上课讲得非常投入、传神,有时简直就指手画脚,兴奋异常。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到处指手画脚, 但是处处碰壁。
例7:汉奸李某,抗战开始不久就向日寇暗送 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降,公开作了日寇的 走狗。
暗送秋波:①暗中眉目传情;②献媚取宠, 暗中勾结。使用正确。 例8: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大,满头白发,老 气横秋,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老态龙钟)
eg1、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
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 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 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 以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比喻 受人利用,冒了风 险,吃了苦头,却 没有捞到好处。
“如履薄冰”形容 提心吊胆,小心翼 翼。做事时不能用, 只用于感觉。 “功高不赏”,功 劳极大,无法赏赐。 形容功劳之大。
eg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 抢险队员们只好 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 小时赶到了大坝。 赶到了
eg2: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 洪峰连连,水患不断 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 巨大的损失 了巨大的损失。
注意: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 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 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 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 突破口。
eg2、他这样做以为很稳妥,
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加 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eg3、对于汉朝江山,韩信
可称得上是功高不赏,却 含此千古奇冤而命丧吕雉 之手,岂不惜哉!
1、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 起来很吃力。
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 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作者显然是望文生 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 “点”在这 里表示涂改。使用错误。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 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 作谦词,只能对己。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 2、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 我再答复你吧。
不情之请:(谦词,不合理的请求)使用错误。
3、 你要办工厂,没有资金没关系,我一定 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敬辞,全力相助 (表示请托或感谢 时用)。使用错误。
开小差 开绿灯 唱对台戏 八字没一撇
钻牛角尖 重打鼓,另开张 捅马蜂窝 刀子嘴,豆腐心 踢皮球 唱黑脸 戴高帽 挖墙脚
3、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 色彩。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 而且贬义的较多。
歇后语
定义: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 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注语。 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如:泥菩萨过江 ———— 自身难保 照旧(舅) 外甥打灯笼—— 注意: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形象活 泼,饶有风趣。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 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不 能滥用,一般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一挥而就,真可谓文章魁首。
8、他孤高桀骜目无下尘,偏偏又工于心计睚眦必报。 9、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
予发表。 10、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 导教材步入文学途径的不是寥寥,而是几乎没有。
二、识别两用,防止片面理解
例1、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 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短小精悍:①形容人个儿矮小却精明强悍;② 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使用正确。 例2: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 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左右逢源:①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 ②处事圆滑(贬)。使用错误。 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 胸”、“左右逢源”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