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一些事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一些事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宝石0942
姓名李和江
学号 0901451218 2012年5月30日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一些事
一、简介:
1、红山文化: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址。

于1935年该文化初次发掘被关注。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的北部及渤海沿岸。

据目前信息已知,该文化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向内蒙内部深入,东越过医巫闾山进入辽河西岸,南伸至燕山以南的张家口地区。

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

2、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镇发现,1959年命名。

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

该文化年代距今约5399年至4200年。

二、玉器的对比:
1、材料:红山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辽宁岫岩的岫玉,良渚文化的玉材料主要是软玉(可能采至于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笔者认为可能有些是从新疆和田运输过来的)。

2、种类:(1)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类:斧、刀;装饰类:壁、双联壁、环、方缘圆孔佩、箍、镯、勾云型佩、龟壳饰、玉鳖、玉鱼、双龙首璜、兽面佩、马蹄形箍、猪首形佩,丫形佩、双猪首三孔器、蝉形佩、长齿兽面形佩等;礼器有玉龙、玉猪龙。

相对于兴隆洼文化来说增加了礼器等方面,手工艺和农业出现分工。

(2)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装饰上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佩、鱼形饰、蛙形饰、鳖形饰、蝉形饰、兽面纹环(蚩尤环)、人形佩、串饰等;礼器有钺、壁、琮、冠饰、项饰等。

3、器物造型:(1)红山文化以几何型与动物型为主题,几何型分为圆曲型和直方型,动物型如上所述。

(2)良渚文化的几何型分为圆曲型、直方型、圆方符合型。

人物动物型器物如上所述。

4、工艺方面:(1)红山文化分为片雕、镂雕、圆雕三种。

镂雕主要指勾云型佩中间的镂空部分。

圆雕如马蹄形箍、玉猪龙等。

器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

勾云型佩的制作特点是随器型磨出沟槽,沟槽较宽,槽底是凹弧形属红山文化独有的。

在刻线工艺上分阴刻和阳刻线。

阳刻线如鸮型佩的翅膀羽纹。

阴刻线又分两种:一种是宽阴线,线型宽短粗狂有力,见于鳖形佩;一种是窄阴刻线,线行均细圆圆曲,见于玉猪龙的唇纹。

玉猪龙的眼睛为细阴刻线琢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正。

(2)关于良渚文化的剖玉方法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镟切法”(即用砣具经过圆周运动切开),另一种认为是“线切法”(即用植物或动物质纤维如牛筋等,经过双手反复拉动切玉)。

我个人认为两种方法都同时用得有。

良渚文化的纹饰刻线多为细阴刻线,其特点为公正,匀细、致密、样式统一。

其钻孔方法上,装饰品主要用锥钻法,分为单面钻和双面对钻两种方法,孔径较小。

对于较大的礼器如壁、琮则用管钻法,其孔的特点是孔壁平直光滑,孔壁中间一般留有钻孔“台痕”,有时有搓开的情况,孔的圆心不在
一个直线上。

三、叙述;
1、红山文化在兴隆洼文化及查海玉器开创的生产工具类和装饰品类的基础上发展了礼仪器,至此新时期时代的三大类玉器已告完备。

也表明手工业在兴起,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

红山文化中出现一件比较有名的玉器,是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采集的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生产工具及其他类玉器的发展说明该时期的农耕已具初步水平,在祭祀方面也有所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勾云型佩,有一个或者几个勾状云纹结合而成,可以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把部分注意力转向天体观察方面。

勾云型佩大致分为三种,①是单一的勾形与柄形相组合。

造型特点为直柄状,工艺特点是尽在勾状体上磨出沟槽,“柄形”不磨沟槽。

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勾形相组合,造型特点为随形,工艺特点是全身磨出勾槽。

③是由数个勾形并联组合,左右勾形数量多为对称,器行中部有弯曲形镂空,与勾云形整体结构相谐。

该时期还出现了陪葬玉器,说明当时已经开始注意葬俗。

2、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品类齐备,数量很大,某些礼器体积也很大如玉壁有直径达30厘米的,玉琮有高达50厘米的。

玉器制作更加精美,雕刻技法纯熟。

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具首创意义,如玉带钩、蛙形佩、琮、冠饰、成套的仪仗用钺等。

首创纹饰有兽面纹、神徽、束丝纹、鸟纹、蚩尤纹、立人纹等。

这些首创成为了良渚文化的特色,也为以后的玉器发展开了先河打了基础。

附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