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兴衰史
一引言
良渚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

何天行先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者,并对良渚文化遗址的遗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成第一部研究良渚文化的著作《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1937年);后来施昕更、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得出系列成果;在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二良渚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
文化的影响所及和它的分布范围这两个概念有时难以区分。

这里,我们根据地域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分析其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是否属于良渚文化。

以此为标准衡量,朔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应为“冻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

在太湖地区目前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当时生产水平还较低,实行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后来出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开始有了积累,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现象,私有制产生,而思想意识上的私有观念也尅是逐渐形成。

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时,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增多,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说明了当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后来被马桥文化所代替。

考古学家认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三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项成就,都是植根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但良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更为精致,并出现了刻琢神面形纹的玉器)。

三良渚文化的产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良渚遗址群中的石前圩、王家庄和巫山等一直的孢粉鉴定,证明良渚文化早起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其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

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

正式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良渚先民来此生活。

●进步的技术经验
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与太湖所带来的较好的灌溉环境下,太湖一带的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外,良渚文化的产生还有赖于日益提高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

根据考古发现,在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水稻田的耕作,并且出现了石犁。

在进入良渚文化后犁耕得到了推广,出现了面积较大、形制较规整的水稻田。

从耜耕发展到犁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跃进,使得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各类手工业兴起,包括陶器制作、玉器与石器制作、纺
织、装饰品制作等手工业。

手工业的发展改进了生产工具,又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二者共同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社会意识
对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墓地集中在平原不同的是,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建筑在高台上的土筑高台墓地。

这表明了随着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人,利用其已有的地位和权力,多占财富,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的现象。

这种不平等加速了贫富分化,打破了以往平均分配社会产品的原则,使原始氏族社会日益松弛并最终解体,并为良渚文化的产生埋下伏笔。

良渚文化时期,形成一套较为成形的礼制,社会也有了较为明显的等级分化,并形成了中心聚集地(城市)。

除此之外,在良渚文化时期部分陶器上发现了刻符,符合严格的文字标准。

一些考古专家认为,陶器上的刻符属于早期的象形文字。

可以说,良渚文化标志着太湖地区进入文明时代。

四良渚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社会生产
良渚文化时期,农业从耜耕向犁耕推进,栽培驯化过的水稻,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得以解脱,进入手工业。

在农业社会中,手工业生产直接或间接都是围绕着为农业生产这个中心服务的。

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玉石的制作比之前更为精致,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同时,在良渚文化时期还出现了编制竹具、纺织蚕丝、漆木器、兽面纹雕刻象牙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手工作品,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建筑
良渚文化时期的建筑主要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房屋建筑、祭祀建筑、高台目的、河埠、水井和防洪堤坝设施等,与崧泽文化时期对比有了比较大的突破。

其中当时的祭坛等祭祀建筑与土筑高台墓地等建筑尤为宏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与社会的等级分化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水井达134口之多,并且还发现了当时建筑的堤坝,反映了当时的工具已经较为先进,以及当时的人已经具备较强的改造自然的意识与能力了。

这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必然有利于良渚文化向更远的地区传播。

●图腾文化
图腾的含义大致是指以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把图腾作为其同一的祖先,奉其为保护神。

在良渚文化中,鸟图腾是比较盛行的,反映在陶器和玉器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鸟的崇拜。

这种图腾文化其实是亲属观念的表现,共同的图腾信仰,加强了血缘亲属之间的联系,使得其更加团结,也更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管理。

●巫术活动
处于对自然的不了解与敬畏,巫术在原始社会比较盛行。

它成为人们实现丰收的愿望,增强战胜自然力的精神支柱。

良渚文化时期主要信奉太阳神,并有专职的巫与祭坛进行巫术活动。

但应指出的是,当时的巫是具备相关的地理、生物、数理知识的,是极少数人,并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研究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与生产力水平。

前面已经提到过平民与权贵的墓地是不同的,平民的墓地多建于平原,而权贵则多在高台,并且后者规模比前者大得多,不同高台墓地的随葬品也已经具有一套较为成形的礼制,并且从崧泽时期的以石器为主转变为以更为精致的玉器为主。

当时的丧葬习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初步形成与日益提高的手工业水平。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与社会文化。

良渚文化时期的饮食以熟食为主,其原材料逐渐多样、丰富,反映了采摘与种植业的发展;有了简单的炊器和饮食工具,主要木器与陶器为主,当时鼎取代釜成为主要的炊具,反映了蒸熟食物这一方式的普及;在食物贮藏方面,由于太湖一带比较湿润,所以对于多余的植物食物,一般采取晒干后贮藏在陶瓮、陶罐的方式,当时的肉类多为狩猎所得,一时吃不完时,就会把幼兽或受伤较轻的野兽圈养起来,并演变成最初的家畜。

总体而言,在良渚文化时期,太湖一带的社产技术、工具有了明显的突破,因此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形成了贫富分化的等级社会。

另外,在当时已经出现了海上交通,在杭州市曾出土过当时的独木船和船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水上交通,而在渤海湾一带发现了与良渚文化遗址相同的陶釜,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探索海洋的意识。

五良渚文化的衰亡
关于良渚文化的衰亡原因的探讨,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后来的马桥文化陶器与良渚文化大不相同,属于外来文化,冲击了良渚文化;有人认为一场洪水或海侵使得当时的人们遭遇灭顶之灾;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当时祭坛、高台墓地等的非生产性建设剥夺了大量劳动力,而导致社会的衰亡……以下将对三个主要因素进行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分析:
●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对浙江余杭良渚文化聚落群的孢粉分析,发现早起时当地的气候温暖,植被良好,适宜生活。

但到中后期时,常绿阔叶树种明显减少,阔叶落叶书中逐渐增多,并且湿生植物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气温变低、气候干旱化,使得水稻种植变得困难。

到了后期时,木本植物已经比较稀疏了,陆生草本植物也比较稀少,而环纹藻十分繁盛,反映了当时气候凉而干燥,环境恶劣,不适合农业生产。

在自然气候不断恶化的同时,人类活动的扩张也在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

造成严重破坏的主要包括砍伐树木与建设大型建筑: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加剧水患;而建设大型建筑则需要巨大的土方量与木材,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的恶化动摇了良渚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剧了良渚文化的衰落。

●统治腐败
良渚文化的统治者为了追求享乐生活,营建高台基址,在上面修筑豪华的、宫殿式的房屋,还要建造土筑高台墓地,并伴以大量的精致随葬品,以显耀其社会地位的高贵。

大量的劳动力被用于这些大型的非生产性建筑的建设与玉器等装饰物的制作中,而没有从事社会生产,致使其社会生产力不断下降,百姓民不聊生,从而社会也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中原文明的冲击
由于黄河流域的文明兴起比较早,逐渐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这对周围地区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使其受到冲击。

由于中元古代文明社会的社会生产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且其统治阶层比较廉洁(如《尸子》中说的:“人之
云君天下者,瑶台九累,而尧居白屋。

”可见尧生活并不奢侈)。

而与此同时良渚文化积累起来的大量社会财富,却用来进行非生产性的礼仪性的建筑上,加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使得良渚文化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收到了严重摧残。

因此,在中原地区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压力下,良渚文化是无法抵御的,只能使它加速走向衰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