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摘要: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在学校,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群体的一员,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与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学校群体,并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交往中,每个人的人际反应倾向可以有不同,这与人的认识及交际环境有关,也受到人的个性差异的影响。
中学生还处在思想品格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因而,中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的成熟,仰赖于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优劣与否,成了影响学校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环境,成了学校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障碍人格修养一、现今学生的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城市中学生的生源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这么几个特征:1.几乎都是独生子女;2.单亲、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增加。
3.下岗、双下岗职工家庭的子女增加。
由于家庭构成/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具有了明显时代烙印的个性特征:由优越感而产生的自以为是,却又经受不了某种挫折,因而优越感的背后是不易容忍,是脆弱;或由孤独感而产生的排他性格,敏感、孤独,而孤独感的背后是难以融入人际关系环境。
影响学生心理的,可能与人际关系环境的不和谐有关。
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因素,在学校,学习与人际关系占主要,而在“学习”这一因素中也包含人际关系,如因成绩不好觉得面子不好看,怕被看不起等等;在家庭,几乎是与父母的关系如误解、强迫或放任等有关;在社会,虽然多数人表示“说不清”,但“与他人关系”还是高于“社会风气”、“安全”等因素。
由于学校,家庭的期望值与学习、生活竞争激烈的现实,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功利主义,即能够在实际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以赢得学校、家庭及他人的尊重与赞赏,反过来,学校、家庭及他人也常以“学习”的标准来看待和衡量一个人,这样,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常陷入误区,“成绩”似乎成了人际关系的纽带,其他方面的关系则被忽视甚至抹掉了。
再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因而学生才会呼唤“宽容”、“真诚”与“理解”。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中学生较多的时间是在学校与家庭度过的,其人际关系环境主要是学校与家庭环境。
就学校说,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的培养,更应创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即面向全体、全面衡量、相互沟通,宽松和谐、平等、真诚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
在学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在群体中形成并发展的。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关于群体层次测定理论,可将群体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即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人际关系也随之产生三种发展水平。
在松散群体中,成员无共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人际关系表现为狭隘的个性;在合作群体中,成员的共同的活动目的和任务只具有个人意义或个别意识,其人际关系也表现为一定的群体性。
而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在集体中,成员的活动不仅具有个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人际关系也表现为更广泛的社会性。
由于集体成员分担着群体活动的共同目标,并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人行动的目标,从而产生自觉一致的行为,所以成员彼此间协调一致,有机配合,这是在集体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
学生的人际关系体现在群体中的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主要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在目前,班级是学校最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环境。
任课教师通过班级课堂教学与学生发生联系,班主任还通过班级管理与学生发生更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班级的学习与活动发生联系,且交往更加频繁,因此,班级集体的建设,是营造良好学生人际关系环境的基础。
三、家庭教育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家庭对子女不教育、不会教育的现象令人忧虑。
在一个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
爱实质上由“被爱”和“施爱”两部分组成。
凡是真诚的爱,都是双向互助的,是在体验中产生在交流中发展的。
而现实中又存在很多问题。
有的家庭忙于赚钱,对子女只愿出钱不愿花时间精力,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子女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感情也越来越淡漠。
人与人之间难以有真正的关爱。
在家里,没有“被爱”,当然也不会去“施爱”,这使少数学生对他人关心的程度大大降低,产生对人“冷漠”的现象。
有的家庭对孩子只是“给予”,不讲“回报”,不去指导孩子“施爱”,这种单向的半堵塞的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畸形,只知叫父母关心自己,不知自己还应关心父母,更不知道关心别人。
有的家庭父母是绝对权威,孩子根本没有发言权,这样家庭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愿和人交往。
发展经济的大形势下,有的学生的父或母失业了使这些父母深深地感到生存的危机,于是教育孩子,学习第一重要,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现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享有太多的爱,过着优裕舒适的家庭环境必然养成他们懒惰、任性、自私的行为习惯,且心理极为脆弱,心胸狭窄,这都影响到他们真诚地与他人交往。
四、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1、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主交往特点所决定的。
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
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与实现不符。
则交往产主障碍。
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
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2、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主各种障碍。
3、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
当前,不少中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
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五、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1、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这是一段短暂的、引发日后对异性兴趣与爱恋的前奏曲。
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低年级。
青春初期,由于对性别、性角色的心理认同的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的不安和烦恼,使得一些学生此时对异性有意疏远。
常表现为:不愿与异性同座(儿童阶段并不避讳),与异性同座划分“楚河汉界”,在活动中躲避与异性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进行嘲讽等。
不过,表面上男女界限分明的真正原因,恐怕还在于与异性交往的不安与羞涩,出现了“心相近而形相远”的现象。
2、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短暂的疏远与相斥之后,是渐浓的关注与接近。
大约在初二三年级逐渐明显,表现为刻康修饰打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
少数大胆者会从眉目传情发展到写纸条、写信示爱。
此阶段的少男少女正处于钟情、思春的朦胧状态,其对异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其交往指向多是泛泛的,大多是因相互的好感自然吸引。
3、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频繁,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和性欲的冲动。
当这种心理较为专一地指向某一异性时,便有了纯洁而幼稚的初恋,并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
初恋的心理,既有欢乐喜悦、痴迷陶醉,也有羞涩不安、疑惑戒备,错综复杂。
总之,中学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正经历着一场巨变。
你有准备吗?六、如何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会给他们的学习、主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
我国已故的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受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重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重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有些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
而是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
因此,我们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1、加强个性修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个性品质修养。
一般说来,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的人,人际关系较为融洽;而心肠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
2、学习交往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如增加交往频率。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从中加深情感联系。
崐平时真诚关心同学,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要求,就要尽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
此外,学会宽容待人,谦恭礼让,惜时守信等等,也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技能。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培养外,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要把创建良好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有时代特征的人际关系环境作为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思想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积极的培养和发展,才能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1]魏玲、李全.中学生人际挫折及其应对策略.当代教育论坛 2006年第6期下半月刊.36-38[2]张珊珊.浅谈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08 年12 月下期.105-106[3] 王换成.浅析中学生人际关系.甘肃教育,2006(9).[4] 蔡启姣.中学生人格障碍浅析.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6).[5] 刘建平.中学生人际关系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6(10).[6] 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安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 黄雯.有竞选心理委员的请举手 [N] .中国青年报, 2007- 7- 13.[8] 桂林市逸仙中学任敏[N] .《注重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9] 陈义明;初中生人际交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10] 李田伟;中学生交往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11] 张霞;素质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J];成才之路;2007年06期[12] 柯霞;当代中学生人际关系智力培养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13] 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J];社会学研究;1995年05期。